心情故事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非常吃相

评分作者:边际时间:2021-07-25 14:16
非常吃相

  非常吃相
  作者:边际

  大千世界,有数不清的众生相。众生相中,又以吃相为林林总总,难以道尽。这里,我就写出三四种,让你看看奇也不奇。题目的“非常”就是“非常态”之意。要说一下,这里写的非常吃相,都是我亲眼所见,并非杜撰。

  【非常吃相 1】
  吃馒头不吃馒头皮儿

  上世纪50年代,母亲单位有一姓黄的同事,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因为母亲人缘好,所以黄某到单位食堂吃饭,总喜欢跟母亲凑一个餐桌。那时我是随着母亲一起吃食堂的,吃着吃着,就发现黄某吃饭的与众不同来。

  也不是什么都不同,吃米饭倒还正常,吃面食可就异常了。如吃馒头,黄某是非剥了馒头皮儿不可,技术还挺高,能将一个馒头的皮儿完整地剥下来,而馒头皮儿她是不吃的,就搁在盘子里。吃饺子,黄某绝不吃饺子皮儿的两个边角,一定要将边角咬下来,堆在碟子里。技术也挺高,咬下来的边角,几乎都是等边三角形。吃包子,黄某是只吃馅儿,不吃皮儿。比如她要了四个包子,吃过之后,那四个包子竟然还整齐地摆在盘子里,只是,那已是空留一皮囊,里面的馅儿已进入黄某的肚子里。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大概是将褶儿打开,将馅儿掏出,然后又将褶儿合上。

  我问母亲,她为什么吃馒头不吃馒头皮儿啊?母亲说,她是上海人,不太习惯吃面食。

  不是谁都像母亲那样理解她的。有的同事就向领导反映,说黄某的“资产阶级作风严重”云云,结果领导在生活会上点名批评了她,她委屈得大哭一场。

  转眼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民饿肚子,只能“瓜菜代”(用瓜和菜代替粮食)。其实,瓜菜也是奢侈品,平时多用柞树叶子、地瓜梗子磨成糠,掺到苞米面中充抵粮食。掺进糠的食物粗糙苦涩,难以下咽。米饭自然吃不到了,而馒头、饺子和包子也成了美好的记忆。

  一次,母亲逗趣地问黄某,现在有馒头放在你面前,你还剥了皮儿吃吗?黄某抿了抿嘴唇,捶了母亲一下,怀着无限憧憬地说,现在,哪怕只有点馒头皮儿吃也好啊!

  黄某,我应该叫黄阿姨的,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至今,我家的相册还保留着她和母亲的合影。我有时翻看照片,就在想,一个南方人到北方工作,着实不易,确实有些饮食习惯不适应,这与什么阶级什么作风扯不上关系,也不是什么道德问题,有点浪费倒是真的。但愿她魂归故里,故里有她适应的饮食习惯。

  【非常吃相 2】
  鼓捣出一个“金字塔”

  上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我在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工作。那时我年轻,单身期间,一天三顿都在市委的机关食堂吃。这里就说吃早饭,来食堂吃早饭的人中,有几个住在附近的领导,现在我还记得有后来的市人大副主任曹某,有后来的市政协副主席于某,有其时的市委办公厅秘书长康某等。他们早上起床后,就步行(当成晨练)到了市委大楼,和我们一块儿吃早饭,吃过了便直接到办公室上班。

  因为在机关食堂吃早饭的人不多,每天也就是二三十个吧,所以我们自觉地凑在一起吃,不占那么多的餐桌。这样,我便有幸见到了康秘书长吃饭的与众不同。他在吃饭的时候,并不多说话,好像是边吃饭边想事。这倒不算什么,让我感到诧异的是,他每吃一口菜之前,总是用筷子先把盘子里的菜扒拉开来,然后再堆积起来,堆积成如埃及金字塔般的锥体,不过不是方锥体,而是圆锥体,再用筷子夹起顶端的那一小块吃掉。然后,把缺了顶端的圆锥体再扒拉开来,重新堆积。然后,再吃掉顶端,再扒拉,再堆积。无论盘子里是什么菜,无论菜有多少,他都重复着这样的过程,让在同一张餐桌吃饭的我也觉着累。

  一次,我和办公厅的一个朋友闲聊,他无意中说起他们的头头,也就是康秘书长的领导艺术。朋友说,办公厅每天的事儿特别杂,特别乱。而秘书长总能在诸多杂事乱事中“择其要者”,找出最关键的,亲自抓,重点抓;其余的,就分门别类分配到各个处,分配给下属。这样,也就杂而不杂,乱而不乱,有条不紊了。

  朋友这么一说,不禁让我想起了康秘书长吃饭的特点,恍然大悟。看来,康秘书长吃早饭的时候,脑子是在思考和梳理当天的工作。外现于筷子的动作,就是扒拉,堆积,取其顶端了,完全是下意识的。而不断重复着这一过程,也说明他在不断思考,不断梳理。

  由此,我对康秘书长多了几分敬意。

  虽如此,我还是为他担着一把心。我就怕他在重要宴请的场合,下意识地,就在面前的盘子里鼓捣出一个金字塔来,让同桌的客人大惑不解。

  哈哈!那就尴尬了。

  【非常吃相 3】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儿。1994年,我到沈阳参加由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关内关外几个省联办的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大连和我同去的,还有辽师大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老郭等。

  那时候培训班吃饭,不是分餐,而是合餐。全班同学加上省局的同志和讲课的老师,有六十来个人,分坐七八张大桌子,合吃七八个大盘子。参加培训班的都是文人,又是编辑室的头头,是有身份证的,行为举止自然“温良恭俭让”,男的有绅士风度,女的有淑女风范。

  也不尽然。来自一北一南两个省两个出版社的某男和某女,就让人大跌眼镜。

  先说某男。他是一个粗犷的关外汉子,阔脸浓眉,胡子拉茬,颇有三国猛将张飞之雄风。而这张飞到了餐桌旁,也真的如入无人之境。只见那一双筷子如丈八蛇矛,在菜盘里穿插拨挑,硬是能把一盘菜中最精华的部分——如蒜毫肉片中的肉片、辣椒肥肠中的肥肠、白菜蛰头中的蛰头挑拣出来。经他扒拉过的菜盘,如同激战过的战场,狼藉一片,别人已无意再去打扫。

  老郭说,这位仁兄,“翻江倒海卷巨澜”啊!

  更绝的是,那张飞若是遇见了合了他口的菜,就索性把穿插拨挑的枪法撂到一边,直接将自己的碗贴到菜盘边,用筷子将公用盘子里的菜扒拉到自己的碗里。也许是出于“穷寇勿追”的考量,他没有一碗打尽,好歹还给同桌的其他人留了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看到那盘菜刚上桌即成残局,大家都不忍心再动筷子了。

  老郭说,这位仁兄,“横扫千军如卷席”啊!

  如果把这位仁兄的吃相归为“豪放派”,那,关内一家出版社的某女,就是“婉约派”了。

  这位女士细眉细眼,长发长裙,不知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吃饭时总是姗姗来迟,而同桌的人也总是等她落座了开吃。我和老郭常与她同桌,无意中发现,一盘菜上来,她只夹一两次,然而就是这一两次,她出手极为准确。如果是清蒸刀鱼,她一定只夹刀鱼肚。如果是红烧鲅鱼,她一定只夹鲅鱼尾。看来,“梭鱼头,鲅鱼尾,刀鱼肚子鲫鱼嘴”(指鱼好吃的部分)是关里和关外人的共识。

  那日吃饭,餐桌上了一大海碗东北炖菜,碗里是满满的大白菜,还有大白肉。说是大白肉,其实每一块都有肥有瘦、红白相间。只见这位女士举筷,优雅地夹了一块白肉。接下来,让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出现了。只见她将那块白肉的瘦的部分咬下,然后又以同样优雅的动作,将余下的肥的部分送还到了海碗里。

  我和我的小伙伴,不,同餐桌的人都惊呆了。大家瞅着海碗里的那半块白肉,仿佛有什么怪兽从心中跑过。

  过后,我们感慨不已。老郭说,都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此事了。我说,我有一句倒可以形容。老郭问是甚,我说,这一句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老郭大笑,说,文人太可恶,骂人不带脏字。

  写到这里,有的看官会笑我,说,非礼勿视,吃饭的时候你不专心致志,盯着别人吃相做什么。我只能说,我也不愿意这样,只是无意中得见,总不能在吃饭的时候,将自己的眼睛蒙住啊。

  因此,我经常叮嘱孩子,一定要注意吃相,特别是在与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更要注意 。否则,也会被可恶的文人写入文章,弄得不堪。

  而检点自己,今后也要加强“非礼勿视”的修养。因此,我给自己的QQ头像加了一条蒙眼布,以做警示。

  写于大连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