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闲话“与自己相处”以及“分享”

评分作者:贤愚一丘时间:2020-12-10 23:00
闲话“与自己相处”以及“分享”

  “We have to learn how to live with ourselves, among our thoughts. (我们得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在我们纷繁的思绪中)”——摘自【美国】克里斯?安德森诗歌 《一千个口袋》

  寂寞是孤独的影子,形影相随。可以说,一般一个人孤独了,就会感到寂寞。当然,我这里说的“孤独”,是指一般人平常所说的孤独,是一般意义上的孤独,而非哲学家所说的那种博大深奥的“孤独”。

  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我们可以列出不少理由。例如帮忙找份好工作,例如江湖救急——借钱,哈哈~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倾诉”的对象——分担痛苦,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分享喜悦,以便扩充自己的快乐——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我们交朋友,是一种情感上的而非物质上的需求。

  是的,人是社会性的物种,我们的社会就像一所大屋,我们都在同一屋檐下,我们需要与别人交往,希望被关注、了解、理解和认同。网上大量的所谓“分享”,晒旅游、晒美食、晒老公、晒子女、晒幸福、晒业绩,甚至晒自己(包括好坏)的心情等等,这其实往往不是给予,不是想把自己的东西分一点给别人,而是索取——是一种向别人索取关注和认同的心理表现。

  然而,这又是一个注重私隐、强调个人空间的时代,尤其在真实而非虚拟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极其需要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隐蔽房间。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危机四伏,所以处处设防,以免受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伤害。

  因此,我们会因为生活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中而感到局促、困扰与无奈。

  我在微信公众号“诗歌精选”中读到以下这首小诗,颇有感觉。题目是《雪雪雪》,作者叫诗歌君:

  从一个房间
  经过雪
  跨入另一个房间
  雪是孤独与孤独的连接
  连接着你,我
  愈下愈烈
  比火更烈的雪

  如果把孤独的心灵比作房间的话,那么很多时候,链接每个房间的是寒冷的“雪”。这使我联想起网上那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社交场合的不少情形之中,那种表面的和谐或者热闹所包裹着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隔阂和冷漠。

  我也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俗歌》,里面有这么几句:

  多少热情如火,装饰着如霜的冷漠
  多少尖锐的痛,刺穿了欢颜的包裹
  江湖演绎多少荒唐的闹剧
  岁月的台词从来只是沉默

  是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就算好戏连场,也终有落幕的那一刻。待到曲终人散,一切回归清冷,我们又回到自己“心灵的房间”,陪伴我们的还是“孤独和寂寞”。

  人们意识到、也经常说“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自己的事情终归要靠自己”。虽然话不能说的那么绝对,但从根本意义上说,还是要靠自己付出努力,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去找朋友、去求别人帮忙,向别人倾诉心事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出击。如果我们自己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不敞开心扉去诉说,别人都不知道,就算愿意帮忙、想帮忙,但连帮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看上去是靠别人的事情,实际上首先还是要“靠自己”。

  而当我们遇到心灵上的困境时,那就往往更是只能“靠自己”了——实际上,不少因心结解不开而轻生的人,就算父母、家人和朋友也帮不了他多少,甚至根本帮不上。有一些轻生者,被家人和朋友多次带去看心理医生进行疏导治疗,甚至时时紧跟和看护,稍有疏忽,最后还是走上了不归之路。

  心灵困境的产生,其中所造成重大压力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但无论有多复杂,它大都有一个标志性的表现,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到“孤独无助”,往往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但如果在问题开始出现时我们能做到自我开解,或力求尽量做到自我开解,那么情况就可能会好一些甚至好很多了。

  有一句老生常谈,就是所谓“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但像不少事情那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所以要做一个真正“想得通”的人绝非易事。就算有些性格很开朗的人也会“一时想不通”。不过我觉得,与其说“一时想不通”,不如说还没有让“想得通”成为一种顽强的习惯。

  对纷繁的世事——包括对自己的人生遭遇——“想得通”,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它需要一个学习和养成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穷一生的时间去形成和巩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应对,这就绝对要靠我们自己了!

  现在互联网有大量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供人们进行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交流与“分享”。人们天天“分享”,分分钟在“分享”,乐此不疲,我认为这很正常,也非常好——这是一种向外的“分享”。在这种“分享”中,我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面对一个“如何与别人相处”的问题。

  我们也许可以有另一种分享,那就是与自己分享——这是一种向内的“分享”。这种“分享”,实际上也就是“与自己相处”。

  有些人习惯写日记、写感受、写随想、写回忆录,或进行文学创作;有些人则在工作之余专注于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摄影、自己录制器乐或歌曲光盘、十字绣或其它一些创意小手工艺等。这些人写东西、创作艺术品,和别人交流分享,但并非要成名成家——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形,自己的文字或艺术作品,与其说是给别人看的,毋宁说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与自己分享”的方式——

  当我们阅读自己过去的感受和思想时,当我们饶有趣味地反复把玩观赏或倾听自己过去的作品时,这就是与过去的自己分享;当我们记录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思想时,或把当下的灵感赋予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就意味着与未来的自己分享。

  ——在这种分享之中,我们往往会刷新对自己的认识,更加了解自己,往往对现在自己的一些变化会有惊讶、甚至是惊喜的发现,从而更加喜欢现在的自己,一个进步的自己,一个不断成熟的自己,同时也对未来的自己在回首往事时会有一种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充满着期待。

  ——在这种“分享”中,我们自得其乐,享受到一种除了自己别人无法感受到的乐趣;在这种“分享”中,我们通过对自己情绪、感受和思想的梳理,以期让模糊的得以清晰,让压抑得以缓解,让郁闷和痛苦得以减轻,以获得一种释怀甚至是喜悦的感觉。也许正是在这种“与自己分享”中,我们可以慢慢地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上,尽量降低我们的孤独感。

  当然,以上所述是因人而异的,并非人人都需要这样,也并非人人都能够这样,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

  我觉得,如果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意识地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和自己分享”,让“孤独”慢慢地成为朋友,那么到了老年,当我们形单影只的时候,面对“孤独”,也许就如面对着一位从儿时就一起玩的伙伴;也许心灵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比较安宁与平静的家园了。

  (2020-10~12)
  (文/贤愚一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