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文章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衢州天王塔的散文

散文 时间:2023-07-05 23:14

衢州天王塔的散文1

天王塔位于衢州水亭门,它不仅是衢州城的地标建筑,还见证了衢州的历史,而且是耸立在衢州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老衢州人常说,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史料记载,天王塔为六面七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35米,建于梁朝天监年间(502—519),衢州天王塔比杭州西湖的雷锋塔还早近500年。作为衢州最古老的宝塔建筑之一,天王塔不仅历史悠久,塔型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

在坊间流传着的故事里,天王塔的建成经历尤为奇妙:相传,某一天,衢州天空狂风大作,树被拔根而起,然而天王寺周围却纹丝不动,寺内烛火也越烧越旺,原来是寺内有一定风珠。其间,有一香客企图偷走定风珠,却被蓬莱铁拐李大仙发现并制止。为妥善保存这枚定风珠,铁拐李想了个法子,一夜间从衢城每家的灶头上拆了一块砖,打算修建一座天王塔。正当结顶时,鸡正鸣叫,天将放明,铁拐李怕泄露天机,丢下一座没有塔顶的天王塔就走了。在许多“老衢州”的印象中,他们小时候所见的天王塔,与传说中一样,没有塔顶。天王塔建起后,衢州城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福祉绵长。

岁月流转,天王塔悄然无声地融入了代代衢州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心中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愁。山一程,水一程,月笼衢江,空阔苍苍,久伫衢江边,一任白露湿衣,道不尽的思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上的天王塔格外闻名,它是一座六面七层、高35米仿楼阁式砖塔,且是衢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站在塔顶可俯瞰整个衢州城,人们在衢州城内任何一个角落也都能看见天王塔。衢州人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进城的人远远看到它,就说"城里快到了";出城的人回头见塔身模糊。就说″离城很远了";若是抬头不见天王塔,那人便是已经出了衢州城。民间素有“不见天王塔,眼泪滴滴答”的俗传,意为衢州人见不到天王塔,就意味着已经离开了家乡,相思乡愁油然而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之感就会爬满心头。离开家乡的人,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心底那浓浓的乡愁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就连梦中浮现的也是那隐隐约约的天王塔,勾勒出长长的回家路,那是动人的乡愁在呼唤。由此,看出天王塔在衢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风一更,雪一更,孤帆远影,桀骜曵立,一任岁月飘摇,天王塔在岁月雕琢中染了风霜沾了尘埃。非常可惜的是,因年久失修,再加塔兴金顶在民国6年(1917年)被台风吹落,到1952年时已摇摇欲坠,附近居民向政府反映经常有塔砖落下砸破屋顶,当时的衢县政府在接到报告后顺势而为,决定拆除这座古塔,60天内就完成了塔架、拆塔、地宫考古、平整,材料利用等繁杂工作,创造了古塔拆迁案例的世界纪录。几十年后有专家分析拆而不修和快速执行的动机原因是首先有民众安全诉求,二是中央有破除迷信的政绩要求,三是解决了衢县县委大院的建设存在要大量的砖瓦,木材,建筑物资需求(塔与工地距离仅为150米)共利用塔砖110立方,木料25立方,石料60立方。塔砖用于衢县政府大楼3-5号楼建设,石料门廊及台阶砌坎,木材用于门窗和大门搭建。

天王塔是衢州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没有了天王塔,衢州游子的乡愁何处寄放?千年衢州的记忆何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修天王塔,并不是简单纯粹地复制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旨在激活一千多年的这座古城生命,点燃一千多年这座古城的激情。在这种思维导向下,重建天王塔也成不可逆转的民意潮流。

2013年,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时隔61年后决定恢复重建天王塔。经过征集资料、考证、勘探、设计、建设,两年以后,沉寂63年的天王塔终于破土而出,雄姿重现。现塔高45米,呈七层六面式仿楼阁式砖塔,每层都放有佛像,共有 三十三尊佛像。随着古塔的重建和开放,衢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魅力,在天王塔的层层檐角间重现,而衢州人心中那个事关故乡的标志与温暖符号,亦已归来!如今,这座承载着衢州人无数乡愁和记忆的坍塌半个世纪之后的千年古塔,重新矗立在了信安湖畔,与水亭门遥相呼应,成为衢州一道璀璨的风景。

昨天傍晚,我和孙子一起到天王塔去玩。当我们爬上台阶,天王塔雄姿映入眼帘,四周修建的白墙黑瓦的仿古建筑,与高塔相得益彰。七层高的天王塔,每层都有八个风铃,风儿一吹过。风铃们便唱起了歌,声音悦耳动听,令人思绪万千。晚上,天王塔夜景很美,灯光照耀下,神圣而又庄严。据说:塔内的光影大秀,以"开、示、悟、入"四个篇章呈现莲池海会悟法觉世的宏伟胜景,结合多媒体艺术灯光演绎恢弘的佛文化意境,呈现"德″与″善顺的美好关联。

仰望天王塔,塔基恢弘雄壮,黑白相间的天王塔挺拔而立。天王塔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凝视着衢州城的建立与变迁,而这座沉默伫立的塔,亦逐渐成为衢州人心目中家乡的象征。(作者:奥特曼之光)

衢州天王塔的散文2

天王塔不仅是衢州城的地标,而且是耸立在衢州人心中的一座丰碑。“不见天王塔,两眼泪汪汪”,作为旧时衢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天王塔在老衢州人的心目中象征着故乡,一直有:“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之说。

相传有一年春天,衢州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到处飞沙走石,许多房屋被刮倒,千年大树也连根拔起。大风刮了三天三夜,街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也断了烟火,然而奇怪的是唯有水亭街上一座大寺庙内却风平浪静,昼夜灯火通明,寺内千佛像前的两根大红蜡烛越点越旺,即使在夜间也把整个寺院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第三天黄昏时分,一个外地香客到安徽九华山进香回家途经衢州城,被狂风刮得蒙头转向,也没心思寻找客栈投宿,一头闯进了水亭街的寺庙中。

香客站稳脚跟,定睛一看,寺内一派金碧辉煌,香烛缭绕,一丝风也没有,顿觉惊奇:为什么全城狂风大作而寺内却一片寂静?为什么遍地火种熄灭而寺内却火光耀天?难道是有什么神灵、法宝不成?

他想探个究竟,便向寺内主持和尚要求借宿。和尚见他是施主香客,满身灰尘,狼狈不堪,出于怜悯,便一口答应,安排禅房让他睡个安稳觉,可香客再三推说不敢烦扰长老,只在千佛龛前歇歇便可。和尚见他真诚,香客睡在寺院殿堂里也是常事,也就随他了。

这外地香客哪里睡得着,等众和尚都睡了,便悄悄地起身东看西察,没见什么奥妙,只能对着佛前安谧燃烧的红烛发呆。第二天见寺外大风仍没停止,寺内依然纹丝不动,烛光融融。他向寺内和尚打听,亦没打听得什么缘由。

夜里他躺在床板上暗自思忖,莫非是天王佛威震天,风雨雷电因此慑畏退避不成?正想入睡,突然借着灯光,看见寺顶梁上停着一只饭碗大的蜘蛛,微微发出珠宝一般的荧光,结好的蜘蛛网足有一间房间那么大。

香客睡意顿消,立刻省悟到肯定是这只蜘蛛有定风的神力,是一只能定风息雨的稀世宝物。香客四下一望,夜深无人,便生起了邪念,何不偷偷上梁将宝蜘蛛捕获,带在身边,有了此宝走南闯北再也不用担心风雨侵袭了,如果运气好,遇上买主卖个好价钱也可赚上一笔。

主意已定,香客便带着工具,蹑手蹑脚地爬上屋梁,正要下手,谁知霎时蜘蛛不见了,寺内狂风大作,火烛熄灭了,香客也从梁上摔了下来,头破血流,倒卧在地。

原来,这只蜘蛛便是定风珠,是灵吉菩萨的定风丹精化而成的。

据说,当年孙悟空被铁扇公主一芭蕉扇扇出几百里外的小须弥山,是灵吉菩萨送他一粒定风丹才镇服铁扇公主的。孙悟空还丹经过衢州上空,定风丹夹在他毛茸茸的手臂腋里,一不小心掉了下来,恰被天王寺顶的一个大蜘蛛嘴巴一张“吞”进了肚里。从此便成精变为定风珠了。

灵吉菩萨本想要收伏定风珠,取回定风丹的,是衢州城的守护神尉迟恭请求铁拐仙师向灵吉求情说:“为了不使衢州百姓再遭受狂风之苦,想用这定风珠造一座天王塔以镇风灾。”灵吉菩萨心慈,救民心切,便答应了。

衢州九华山有一位神仙,他见衢州城内峥嵘山独自挺立在三江冲击的平原边沿,就心血来潮地找铁拐李商量为这块神奇的地方做点实事。

铁拐李说:“外地人航行到这里,最大的遗憾就是除了峥嵘山以外,还缺少一座明显的航标,不如在江边建一座天王塔吧。”

九华山神仙一听满怀欢喜地说:“好!天王塔可保一方平安呢!”

铁拐李笑着说:“麻烦老兄到城里每户百姓家的灶头上偷拆一块砖,我负责造塔如何?”

九华山神仙笑了笑说:“就你聪明!”于是两位神仙分头行事。

天王塔刚砌到顶部,忽然一阵狂风从头顶卷过,铁拐李突然发现安徽香客要偷定风珠。千钧一发之时,铁拐李眼明手快,只好抢先夺取蜘蛛。

等回到塔边,全城雄鸡报晓,他怕被凡人发现,泄露天机,便急忙将定风珠压在塔顶,来不及用砖砌好,顺手抓起一把黄泥一糊便算了。所以,天王塔是没有顶的。

第二天拂晓人们起来,发现一座无顶之塔巍然屹立在城西北,以为此塔是天王派神仙来建造的,就把它称作“天王塔”了,寺庙也被赋“天王”之名寺,巷子也自然而然命名为天王巷了。

老衢州人常说:“不见天王塔,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里体现的就是衢州人对于天王塔的特殊情结,何尝不是游子对衢州城浓浓的乡愁。

从梁天监年间至上世纪50年代,一千多年的光阴,天王塔始终矗立在衢江畔,见证着衢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也见证水亭街的繁华兴衰。

1952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王塔因年久失修,时常有塔砖落下砸破附近居民的屋顶,出于安全考虑,衢县政府决定拆除这座古塔。屹立了千年的古塔突然被拆除,对于当时的许多老衢州而言,实在是一件痛心却又无可奈何的事。

2013年,天王塔复建工作被列入衢州政府十大民生项目,作为旧时古城地标性建筑的天王塔终于在61年后绽放新颜。

如今的天王塔,恢弘雄壮,层层檐角,檐梢吊挂铜铃,巧秀精美,风过铃响,萦绕于耳,让过往行人思绪万千。这座古塔的复建,不仅是纯粹的复制,也是在还原天王塔的历史,让老衢州人的记忆在此复苏。文章来源:衢州民政

衢州天王塔的散文3

“瀫江东岸塔摩天,千载守衢情愈坚。”公元1952年——2015年,当天王塔这座衢州人不可卸载的文化基座,坍塌半个世纪之后,重新矗立在信安湖畔,与水亭门俯仰呼应之时,多少老衢州人摩挲塔身,泪流满面。

“自古离乡多眷恋,天王不见泪涟涟。”上世纪50年代初,当这座俯视衢州千年文明起落更替的古塔一朝断裂拆毁之时,那些夹杂在历史皱褶中的斑驳记忆,陡然飘落、散去,让多少老衢州人为之丢魂失魄。和重绽新颜的天王塔相映成辉的,是同时重建的文昌阁。如果说,天王塔寄托的是老衢州浓郁的乡愁,文昌阁承载的则是老衢州的千年文脉,水亭街记录的是老衢州不可复制的生活碎片。

江湖万里水云阔,草木一溪文字香。构架起这条衢州文化基本经纬的一塔、一门、一江、一阁,天王塔是根,这是当仁不让的衢州千年文明根基;水亭门是神,民国初期《衢县志》中言:城,所以盛民也。意即利用城墙来凝聚衢州民心,众志成城,也就是凝聚衢州精神;文昌阁是脉,延续衢州千年的文脉,在这座阁里香火不断;衢江是眼,这一眼向前离别情,往后击水行,硬是载着衢州驶往钱塘,归入大海。

就在这条经纬线中,衢州以惊人的力量,挥舞起天王塔这如椽大笔,以天地为纸,水亭门为砚,衢江为墨,肆意挥洒……

江水流过,归帆飘过,奔波劳碌,烽火硝烟,苦乐人生……帝王之陈迹,圣贤之芳躅。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世孙、嗣衍圣公孔端友率支族一路风尘仆仆,护驾宋髙宗南渡,最终定居宋高宗所赐安家之处衢州。

南渡、迁移、漂流、重建。大宗南渡可谓衢州史上第一次最高层次和规模最大的精神文化引渡,迎接他的渡口是天王塔旁的水亭码头。

历史又向后推移了154年,风雨中的天王塔再次见证了中国儒学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奉诏入觐,元世祖令其载爵回故里曲阜承祀。孔洙向元世祖面陈两难心境。他说,衢州已有5代坟墓,若遵皇上诏令北迁,自己实不忍离弃先祖的坟墓。若不离弃先祖坟墓,又将有违圣意。孔洙表示,母老乞南还,愿将自己的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孔治世袭。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孔洙让爵”。元世祖忽必烈盛赞其“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不要小看这一“让”。这一“让”促成曲阜孔治获得“衍圣公”世袭爵位,正宗由此罢封,南北复归统一;这一“让”,使南宗孔氏以此为契机,步履坚定地走出家庙,走向民间,致力于平民教育,或为学官,或为山长,前后相承;这一“让”,推进了“儒学南渐、理学北传”,从朱熹、陆九渊到王阳明,儒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一直处在衢州辐射的半径之内;这一“让”,糅合了原本“阳春白雪”的儒学和衢州乡土文明,让衢州这座本身普普通通的城市,编织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义,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古城博物馆;这一“让”,在南孔儒风的润泽下,衢州文脉兴昌,一举摘得“状元之乡”、“进士故里”桂冠。据统计,自宋至清,衢州共有文科进士1013人;这一“让”,让出了儒释道三大宗教文化围绕着水亭门街区形成了完美融合。以天王塔及天王塔寺为主的佛教文化,以天妃宫、财神殿等为主的道教文化,以宗祠文化、节孝文化以及民间教育、私塾、书院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儒家文化,竟在水亭门街浑然一体……

从1952年天王塔被拆毁以来,围绕重建还是不建,衢州决策层一直纠结徘徊。

重建派的理由非常简单,天王塔是衢州挥之不去的乡愁,没有了天王塔,衢州游子的乡愁何处寄放?千年衢州的记忆何处追寻?

反建派的理由似乎也非常充足,既然这代表衢州固守自封的文化墙被推到了,干脆就让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让更多的衢州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飞出衢门,飞向远方吧。

就这样,摇摆不定,天王塔在衢江之边湮没了61年。风帆更起,离愁无数。

“瀫水之北通皖水,黄山奇特拔地起。钟灵毓秀富人文,半显宦途半隐市。我衢商界多徽人,积赀钜万见亦频。”独特的要冲之地,注定了衢州要以开放的格局和气魄来容纳外来的文化和气息;独特的平民儒学,一旦和外来的商业文明碰撞,也注定了衢州人将沿江而行,上下求索。

“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大批富甲江南的徽商入衢,加厚了这座古城的商业文明。这也可谓是衢州历史上第一次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商业文明引渡,这次引渡让中国的经济中心悄然落在了天王塔周围的水亭街区,迎接他的渡口同样是水亭码头。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徽商的涌入,让水亭门商业气息弥漫四周,宁波、绍兴商人,福建商人……众多当时国内顶尖商帮络绎不绝入衢行商,水亭门一时商贾云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同的商业文明,在一条铺着泥石路的小街上竟然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碰撞融合。这从迄今为止水亭街依然保留的须江公所、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宁绍会馆等商馆可见一斑。

商人随帆远航,帆布裹挟历史。千百年来,单从这层意义来说,衢江难道仅仅是单纯的水域,她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充满符号意义和张力的文化空间吗?

当商业文明和具有开放体系的儒家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强烈碰撞之后,“工商皆本”的思想便深深楔入这块“俨然邹鲁”的三衢大地。

如果说,徽商等商帮的蜂拥入衢,席卷起衢江两岸千层商业文明大浪,那么,到了明朝中叶,在徽商、晋商争雄之时,以水亭街为节点,辐射浙江中西南部的龙游商帮的崛起,把衢州商业文明拉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龙游商帮作为当时十大商帮之一,是一个颇具号召力的商人集团。这个集团集合了当时衢州府所有商人,因其中龙游县商人人数众多,经商手段高明,故称“龙游商帮”。“以儒术饰贾事”,这是时人对龙游商帮的诠释。正是在儒学文化的浸润下,龙游商帮没有蹈他人之辙,在当时最为流行的盐、票号等行业做文章,而是在印书刻书贩书业中独占鳌头,因为此举,既可行商,亦可从事于文化传播。

正是这种开一代儒商风向的“龙游商帮”,也让一向名士不为商人立传的时风得以扭转。龙游商人李汝衡,拥有重资,常备百余辆(艘)车船运销货物,把丝绸远销到湖北一省十五郡之地。李汝衡拥资巨万,也乐善好施,极为慷慨。为晚明名士、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的湖北人李维桢所崇尚,并为其立传,《明史.文苑传》将李维桢与唐寅、文征明等名重一时的文豪同列,这就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极其罕见。

说得似乎有些远了,实际上,笔者无非是用大量地篇幅来证明,天王塔并非是衢州固守盆地的“罪魁祸首”。相反,围绕着天王塔游移摆动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让衢州在一守一进之间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守进相联,盆地文化的核心是守,千百年来,正是因为衢州守着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湾清水,这万里青山,没有急功近利去糟踏她,才有今天丽日蓝天的衢州,才有今天拥有随处可游泳随处可饮水的绿源衢州,才有今天蓄势待发的底气和后劲,才有……

盆地文化遇到了运河文化冲撞之后,激荡起地朵朵浪花便是“进”。这个“进”,往前来说体现在“无远弗届”的“龙游商帮”,就现在而言,则体现在驱驰商场,纵横九州的新衢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修天王塔,并不是简单纯粹地复制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旨在激活一千多年的这座古城生命,点燃一千多年这座古城的激情。

在这种思维导向下,重建天王塔也成不可逆转的民意潮流。2013年12月4日,作为旧时衢州古城地标性建筑的天王塔遗址,终于在61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次天王塔遗址“现身”,是自塔身被拆除后的首度重现。此前,所有有关天王塔的资料只有一张被拆前夕的黑白照片。这也正式拉开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天王塔的帷幕。

经过征集资料、考证、勘探、设计、建设,两年以后,沉寂63年的天王塔终于破土而出,雄姿重现。据说,结顶这一天,很多老衢州人结伴而至,仰塔长啸。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