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犁铧的散文

散文精选 时间:2023-04-28 20:41

犁铧的散文1

很多记忆如同堆满房间的薪柴,只要你一不小心点燃了它,浓浓烈火便会久久不能停熄。父亲的犁铧便是如此。

小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有一个揭不开的困惑:父亲为什么对那个有些丑陋的家伙情有独钟?我百思不得其解,但一次秋耕中让我探悉到了秘密。

秋收的华北平原广袤而富有,云朵般的棉花镶嵌在锦绣田野里随风吐信起伏摇曳,金色的大豆玉米不约而同地发出“沙沙”呐喊,红脸的高粱都累得弯下了腰,北方吹来的风不再温情,就连那高耸挺拔的大叶杨也悄悄落下黄叶漫卷,更不要说那野兔纵横驰骋寻找新家园的忙碌……真可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收获后该动犁耙了,”此时父亲常常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这是一个收获的骄傲,更似是一个劳动者对未来更大的期盼与追求吧。

自从1980年分田到户后,父亲继而又从生产队分得一头大黄牯牛,足有一人多高,三米多长,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四肢强健有力,毛发铮亮,活像“牛魔王”。父亲把田地、大黄牛、犁铧视为家庭必备的富裕之根生活之源,更是把犁铧当成了传家宝似的,未经他的允许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我深有体会。

记得9岁那年,我与几个小伙伴闲得实在百无聊赖,就在家里练习弹弓取乐。先把几个破碗与酒瓶放置在墙头,大家猜拳轮流取石射击,随着“噼里啪啦”的破碎声后,不一会儿再也找不类似能让我们哈哈大笑的东西了。我环顾四周,正当有些扫兴之时,无意间看到东墙脚下闪闪发光的犁铧,便用手一指,就它了。石子在弹性皮带的作用下,迅速撞击犁铧的正面发出清脆且有回旋的余音,虽不比古寺钟声悠远养耳,但也别有趣味。伙伴们的兴致更加高涨了。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突然回来了,见我们竟如此这般,我从未见到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像是雄狮怒吼山林爆燃,小伙伴们吓得瞬间不见踪影,我也想溜掉,不幸被父亲抓住,在我的记忆里,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了我的屁股,在我哇哇的哭闹中,父亲用磨刀石把面目疮痍的犁铧重新打磨好后,选了些牛皮纸蘸些豆油把犁铧捆扎并悬挂放进东房内,可能是免得让我们这些“兔崽子们再糟蹋。”

秋耕开始了,父亲小心翼翼地从东房内取出犁铧,轻轻放下并固定在一个约有两米见方的可以滑动行走的架子上,然后再从牛棚内牵出大黄牛,在宽敞的地方慢慢给它套上牛轭,耕地所需的材料都堆放在架子上面,什么木锤、铁铲、马鞭、磷肥、化肥、尿素……无所不有。此时的我最喜坐在上面,看着大黄牛迈着雄健的步伐,听着父亲“吁吁、哒哒”的吆喝声,攥着母亲微颤的双手,我突然感到他就是一位出征的将军,要在土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成就,后来也确是如此。

犁铧形似倒地的铁质“S”,前面弯曲平缓,牵头下方约有十公分铁质厚垫,中间弓形突出侧挂犁铧,后为扶手,简单而有些丑陋。但也不能不说,它是一个极实用的农家工具。此刻农家肥早已撒满了田地,磷肥也要均匀撒开,剩下的就是要跟着犁铧的耕沟内撒些化肥尿素什么的,甚至有些是打碎的豆饼,父亲说这是要养地的,现不养地日后必不养人。现在看来,有些地方的土壤严重板结问题也可能出于这种原因吧。

父亲把大黄牛耕地的绳索紧扣牵头上,牛在田地里笔直地走,父亲握着扶手的犁铧则将肥沃的土壤源源不断地翻出,仿佛要让辛苦的它透上一口新鲜的空气,去晒晒太阳放飞心灵畅想。我在夕阳下秋风中看到父亲不知疲倦地挥舞着“啪啪”作响的马鞭,胜似自由驰骋草原。我仰望远方,缕缕红霞正映照他的脸庞,突然我的困惑有了标准答案。犁铧是首不朽的赞歌,犁铧闪着光,照亮了土壤,也照亮了劳动者的心房与信仰!(作者:三月天)

犁铧的散文2

墙角有一把生了锈的犁铧,灰尘已经将其表面色泽掩盖住。至于它是什么时候被遗忘在墙角的呢?大概十年前吧。

在故乡,每家都有一把犁铧,或挂在门后,或放在墙角。犁铧是庄稼人的好朋友,与耕牛、土地和春水。我喜欢大伯家的那一把,它表面光滑,还刻有一个小花纹,独秀一格。每一次犁田,它用它锋利的嘴,割开每一寸土地,由于它很锋利,耕地那段时间,牛也没有显得很疲惫。每一次犁完田,伯父跑到河边用自身带的毛巾,从头到尾擦个遍。也因为太光滑,伯父便给手柄处包上布条。农耕时节过后,大伯给犁铧缠身上青色的布条,有时会拿出来洗干净再放回去。相比之下,我家那一把,略显笨重,大大的手柄,就连我爸都觉得不好使。印象中,每一次犁田,都是大伯和父亲两人合作,伯父在前父亲在后。他们手里拿着鞭子,头上戴着草帽,吆喝着牛,牛牵动着犁,犁牵动着土地。这便是春耕时的样子。

以前,人们喜欢在河边建个小木屋,第一层住着鸡、鸭、牛、马,上面那一层住人。那样的小木屋,只有离家远,养着牛马羊的或是有着很多田地的人家才会建。大伯家建了小木屋,因为那几百亩田地,田也都是水田。木屋的周围种上蔬菜、果树、玉米、向日葵。每当到耕种时节,家人都会起个大早,便顾不上我们这些小孩。说来我像是着了水稻的魔,许是对它有情,许是对田水有意,二年级的时候便学会插秧。记得有一次,前一天晚上已经和妈妈商量好,第二天看到自己还躺在床上便哭了好久。幸好大哥也没去,两个人便骑上快马,一路飞奔到小木屋。去时要绕过几座山,有时颠簸得快被甩下马来。因为田离家很远,一天之内必须耕完。父亲和大伯便在凌晨四五点抗上犁铧,打着手电筒,先去了。第二批去的便是母亲、伯母和婶婶,她们需要在犁完田之前拔好秧苗。最后一批去的便是我们这些小屁孩,我们到时已是中午。父亲和大伯负责犁田,犁铧在太阳的暴晒下,发出闪闪亮光,要是一不小心还会亮瞎了眼。三叔则负责生火煮饭。我们会去菜园择菜,去河里挑水,有时贪玩,洗了个澡,捉了几只螃蟹,直至听到叫唤声才回去。有时也会跟在父亲后面捡蝼蛄,偶尔会被牛尾巴打到,满身泥巴,也喜欢跟在插秧队伍身后,听她们讲故事。

别人家的犁铧都是耕田的时候才用得到,但大伯他过得比较精致,即使种一小块玉米地,都会拉上牛带上犁铧。大伯喜欢饮酒,会酩酊大醉。每当犁完田种完地,我们准备回家时都要嘱咐他,不要贪恋酒把牛给弄丢了。我们都走了但他得一直守着小木屋,守着他的牛和犁铧。那时觉得他很孤独,一个人,一盏煤油灯,一条狗,几头牛和一匹马。只有过节时,他才会骑着马,赶着牛回家。他每一次回来的时候,不是带着溪水里的鱼,螃蟹,田鸡就是带着他种的向日葵。每一次回来都取笑我,脸长得跟向日葵一样圆。

记得五年级的那年夏天,突然的一个噩耗,我的大伯走了。他喝醉了酒,去山里寻找耕牛,不小心掉进山沟里。如果当时也有手机那就好了,或许他还能等到我们。后来我们把牛给找了回来,可大伯永远回不来了。大伯走后,那把犁铧还用了几年。可每次用完,没人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有时拿回来上面还挂有泥土。没过多久,我们也不会跑到那么远去种地,前些年还会种些玉米。再后来牛也卖了,木屋也倒了。逐渐的家人开始外出,远的田地也都开始荒芜。现在田埂没了,再望去,你已经分不出那里是田来。离家近的水田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经营,人们都说出去打工一个月都可以买一整年的粮食。家里有一两个老人的,耕一小块便也可以度过一年。现在再望去,很难找到牛,偶尔看到一头,会让人惊喜许久。

春水依旧会流,可种田的人少了,人们不用在枯水期的时候趁着黑夜去抢水,也不用结伙一起插秧,再想听听故事也很难了。

牛耕逐渐被机器取代,从此没了牛的声音,也没了犁铧的身影。现在想想,在大伯走后不久,那把犁铧就被闲置着,直至生了锈,布满灰尘。前些日子回老家,大哥说犁铧生了绣,也没多大用,当废品卖了,就这样那把犁铧现在已经不在了。

如果大伯还在,我想他依旧会在小木屋住着,养着牛,守着他那把犁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犁铧的散文3

农耕社会里,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西周就有明文规定不得随便屠宰耕牛,明朝保护耕牛更胜一筹,官府对耕牛进行上薄登记,母牛生犊,老牛病死都要在册,宰杀后牛皮牛角得上缴官府作为军队战略物质储备,违令者除坐监还得请屁股吃顿刑杖。

农村稍有点知识的人每年开春会买本通天通地的通书,翻开首页便知道今年年程好坏,看那四句诗和耕牛图是否雨水充沛,六畜兴旺,五谷利弊;通书画中那头牛能告诉今年农耕生产的一切。

二月二龙抬头,告诉人们一年播种季节到了,准备开始生产。南方耕牛吃的是草挤不出牛奶;满周岁后两边牵住,一人撑犁学耕田,棍棒下面出牛才。丑代表地支中十二生肖的牛,丑是老实憨厚的代名词,言过呈善各人理解不一。

犁是犁架上犁田的犁刀,呈Ⅴ字形;铧单指犁刀上的泥巴掌,泛指铺滚,泥船,泥耙。

牛犁田架式是种固定装束,牛箅笼子套嘴上不让犁田时啃草,鼻子穿鼻环从左牵根绳直到犁田人手里,牛木枷套(牛轭套)的肩上,牛枷两端留凹扎牵枷绳,枷前绳套脖子上固定牛枷位置,牛尾后横担与牛宽并行,东江湖山里人把横担叫“徕牯锄”,两端留凹牵枷绳,两根绳绩在犁架鼻端的铁环上,犁架长似大象鼻,中间竖木柱至托犁板,尾端隼入把手前斜柱中,把手与犁板连接,犁刀头镶入托犁板前,铧套犁头上贴在竖木柱和托犁板之间固定。

生产队犁田最繁忙的日子属双抢,割完稻谷,田里禾茬根缠绕着泥巴,田呈半干湿状态,边灌水边犁,时间省耗长,蛮力消耗重,休息时专门找些嫩草补充体力。犁田把正犁架,泥巴靠铧向一边倒,形成道道沟壑;犁换泥耙耙,换铺滚滚,换泥船拖平整再插田。

小学时在黄草大桥上观看了黄牛学耕田的一幕,附近没门不用门票,放早自习回家,大桥边围了很多同学,大桥下油榨坊靠江边那坵上好水田,亩级约七八分大小,田泥一片狼藉,犁得深浅不一,犁过和没犁的辙交错相连,三条汉子围着条刚长成的牛牯在单独培训;牛长得健壮,四肢发达,腱子肉突出有力,牛头刚露犄角不长,尾巴毛清秀修长,整体轮廓分明,水色鲜艳,一眼看上去彪悍凶猛那种;两条汉子左右夹持,一人掌犁架,连“吼”几声,竹枝在背上抽打,黄牛尾巴左右甩动,脚却一动不动,左右两人猛骂,用掌拍前腿,牛实在受不了那份虐待,愤起前蹄如马站立,前蹄刚落地,后蹄双双打拐子(方言:尥蹶子),整个身体呈波浪形,双前后脚用力蹬,蹦起蒙古跳(当地对蒙古舞的别称)向前,三人把持不住,前面两人还跟着走了两下,后面撑犁那人犁架脱手拖在泥水中,三人连牵鼻绳都没拉住,任黄牛在田中跳完一曲,才缓缓停下,整得三人垂头丧气,劳疲息哈。追上重复先前那一幕,桥上同学笑得学牛哞哞叫。

牛身上长一种芝麻大的狗虱子,叮咬在牛腹部皮囊上,狗虱子吸血后芝麻变成朱豇豆大,看上去瘆得慌;双抢耳聋不听话被牛主人抽的皮开肉绽,牛蠓虫比绿头苍蝇还大,总选在牛痛处揭伤疤,使牛老不舒服,尾巴甩的到的地方还可以赶牛蠓虫,尾甩不到耳拓不到只能忍气吞声,乌青鸟有时来帮牛赶赶牛蠓虫,让牛爽那么一会。

大伯个头高大,犁田是老把式,常常守在田边看他犁田,那已经是多少年的事了;家乡的田亩小,来回犁田,费时费力,稍大坵的田从四周转向中间犁;“吼”,牛开始运作,“吁…”,牛停住步伐,中途大部靠牵鼻绳指挥,竹枝提醒,大声喊“豺狗咬地;尨族背地;喂老虎地。”,牛是否能听懂?肯定听不懂!要不然牛还会不紧不慢,低头一步步往前拉犁呢。

犁田的牛有种人工替代的架子叫田力架,田犁架,犁架子等叫法,前拖后推的一根不用扶手的专业棍,力道完成靠肩膀发出,动作不连惯流畅,北方人缺牛常用于耕地,东江湖山里曾出现在东乡偏避小山村,犁田时用,大多数用于耕沙土或熟土。

农业大国,天下粮仓;犁走过几千年历史,最早的石犁被铜犁取代,铜犁被铸生铁犁替代,犁铧文化,还有多少人记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