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宝典

当前位置:读文斋 > 作文宝典 > 初三年级 >

若为和谐故,道德不可弃作文950字

初三年级文言文作文评分作者:帝言.天启时间:2020-02-24 14:13

  《道德经》:心清静,以中正和为道,乃为合天之智;善人下,以中正和为道,亦为合天之智。①

  太公直钩鱼,周文王造,欲得太公佐正。
  太公遇文王也,乃谓文王言君治之理。
  何为国之道,何以使民爱,何以使民富?

  治要首在爱民,使民获利,无多之利害切身,助其生产,然无所干及坏②;与其生也,勿加残害;与百姓须,无夺;使百姓安,勿使之苦;使百姓喜,勿使之怒;惟有如此,乃能爱也,主政之道即宁静而详温,有节度不可躁,不可刚愎,余闻人之,使物和虚静③,待人公平,不可徇私。

  治政之道,谓“静,事事和”④之智。

  心静无欲,不以自己之为左右,至于“无为”者也,自能成万物之调形⑤,此亦谓合天地之道。

  天有风雨雷电,阴晴雨雪,此四时之气候不定,而不见其气皆为须臾然⑥,卒皆能迎日与暖阳,后皆有天地之一片和静。国亦然,欲令国有和气,则循四时之道也,顺天地之道与制,自能见和。反之亦然,人心亦必有阴晴不定,亦有风雷之象。欲以人心有和气,则亦须合天地之道,此天地之道,非无为外,多者善下,存心之一静。

  《道德经》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⑦

  善斗者不专用威,善战者不求之为人激,能善居人之下,以不争为德,善用人力参天地之道,则自有一片和与静之智及也。

  为治者,用者,为独之体,亦知其性气之本。⑧

  《菜根谭》中曰:吾身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则变理之功;天地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之气。身如一小世界,若能使乐与激之情不越法,以己之得守中正者,此为调和之功。天即人之父母,若使人人皆无怨与叹,万物无害,乃能有和平之象。

  万事从中正之道也,以和中正为主,未逾底线,不过道也,此是一和。

  则叔敖初为一隐士,后进之王,三月乃相。

  老父问孙叔敖:“尊者常有三恨,汝知之乎?”
  孙叔敖举:“公之三怨何?”
  老父曰:“尊者,人忌之;位高者,君恶之;秩高者,必致怨。”
  孙叔敖曰:“吾爵高,然而心卑,吾官益大,然欲越小,禄愈是厚,余谓人之施越遍,予以免三怨可乎?”
  老人喜笑而去。

  后于相者,以己之所谓形事,免于烦与祸,虽为数免复,犹能自全心性之和,所以为终,而养其心,使其静,顺天之道以治治,才得善矣。

  或曰《道德经》之智治,其国则如天地,身亦如天,道之心皆同,持和,能为身之静。⑨则若为和谐故,道德不可弃矣!


  ①中正:中正和谐;合天之智:符合天道的智慧。
  ②干及坏:干涉和破坏。
  ③物和虚静:事物调和虚心静气。
  ④静,事事和:清静无为,事事调和。
  ⑤形:形态和结果
  ⑥须臾:短暂。
  ⑦配天古之极:配合天地大道,古和极指“道的永恒存在和无极”。
  ⑧作为管理者是一种用人的方式,作为独自的个体,也是掌握心性和气的根本。
  ⑨身心如同天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保持一片和谐。

首发读文斋作文宝典,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