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宝典

当前位置:读文斋 > 作文宝典 > 初三年级 >

文化的活性传承作文1500字

初三年级议论文作文评分作者:丞煊时间:2020-02-09 23:35

  我抚上长安城这片夯土,梦回周秦汉隋唐,大一统强盛的13朝古都之首,丝路起点,中原之心,炎黄故里,华夏摇篮,中华龙脉文明所在,古今交融第一城。

  物质的辉煌,终归于泥土。

  但当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经典文化,不再被当代青少年所自觉呈现时,我认为这是悲哀的。人类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一一在历史长河的筛选下失去了传承民族。

  而中华文化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将中华传统文化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传人,这是极其伟大的。然而这些经典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发达逐渐被消化。

  消化。被时代消化。

  但其中也并不不匮乏对文化遗产的爱好者。

  中华文化的荡存,就在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中,在独领风骚的唐诗宋词里,再到现代,生活处处渗着的文化基因。

  可你放眼望去,能让青少年感兴趣的不再是诗经宋词,成了网络上烂套的小说。不合时宜的流行情歌唱着,而万古留香的诗赋只在课本上提及,乐意研究肥皂剧的俗套剧情,不愿品戏曲唱念坐打汉调二黄。

  再谈及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应试教育下缺乏的欣赏力,交际圈狭小为了合群而跟风,不看重内在价值的颜控百分百,再加上三观尚未建立完善就强行灌输新知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淡漠。这无非是近代人的共性。

  也是你,是我的共性。

  我只能看到青少年盲目追求现代流行,而迷恋上以大众为基础导向衍生出的时代糟粕。

  我们热爱传承但不代表我们拘泥于这种传承。如此,还是会有人对传统文化扣上俗气的帽子,以“取之精华,避其糟粕”为借口摒弃传承。

  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中华文化走到今天,本就聚集于古今琼浆露华于一身,本就散发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戏曲,诗赋,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可是在当代所谓潮流思想的引领和这种所谓大众潮流的影响下,慢慢变得很少有人再去接触这类事物,甚至摒弃。

  我自然没有拘泥于古典,也不敢放肆大谈的说与时俱进是错误的,但与时俱进绝不是搬了玉米忘了西瓜的盲目追求。正是这种盲目的跟随主流大众,才是真正挤走文化传承一席之地的主谋。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却成了传统文化的坟冢。

  何为坟冢,何为悲哀?

  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成了在博物馆中陈列,在百度页面搜索才能看到的稀罕物件。文化走下顶峰,被蒙上一层厚土,入葬一般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退出世人的记忆。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无疑。鸠占鹊巢。

  说通俗一点,戏剧院的演出远远不及流量网红和当代小鲜肉随便发段小视频的影响力。剧院里坐着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是儿时没有智能电子产品的时代,那个已经被科技发达的表象掩盖的时代。试问,当那代热爱传统艺术的老龄人随历史流去,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又要由谁去喜欢?当经典文化的舞台被时代磨去,被潮流占据,谁又来为这盛及一时的文化悲哀?

  这时候又来人反驳了“你难道看不到央视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吗?看不到各种诗词综艺对诗赋的传承吗?看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和保护吗?”

  是,我看到了。可宣传力和影响力的极度落差,才是无法打破衰败后的无可奈何。

  又有人说“成也传统,败也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反倒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如那些历史比较浅薄的文明可塑性更高。皓首穷经,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儒家各门各派的学说之皮毛。”

  但这正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观念表达之不同所在。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讲恍惚之中有其象。它是一门由虚到实的发展,理论讲给你,你需要去从生活体验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一句话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理解,它是要求人们用创造的思维获取自己的知识。言尽于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也有人说“中国文化固化死板。”

  可对中国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固化死板的看法。中国文化有很多种,它丰富多彩,它有灵活的,有严谨的,有飘逸的,有禁锢思想的,有优秀的,有糟粕的。而我喜欢的,是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政治说的: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自信。可多数人恰恰缺少这一点。

  再到人们谈及的文化遗产,当真成了文化“遗产”。

  人的一生一共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生理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社会地位死亡;第三次是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用于文化传承,也是如此。

  当一个事物的受众,不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好而留住它,而仅仅是因为客观意义上的保留,而使之存在。那么无非是成了棺木中的遗体,虽未入土,但已经失去生命。这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失去意义的。

  进而,文化传承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使之存在,而是使之被永远热爱。不是使其实质保留,而是让它真正鲜活。

  文化,在所有文明之间互相追逐和进步,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在传承的引领下,走上一条面朝圣光的路。

首发读文斋作文宝典,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