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蒙自:清泉从家门口流过

作者:滇南木棉时间:2022-09-05 22:06

  久在蒙自,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对水总会产生无限向往。原因很简单,蒙自缺水。人总是这样,缺什么就渴望什么。

  蒙自坝子很大,是红河州面积最大的坝子,但美中不足的是水少。“好个蒙子坝,有雨不落下;雷在头上打,雨在四方下。”这首童谣可谓蒙自缺水的真实写照。

  于是,每到一个有河(湖)的城市,都会心心念念地想着:要是蒙自也有这么一条河(一个湖)就好了。

  当然,熟悉蒙自的人都知道,蒙自也有湖——南湖。但南湖太小,掀不起风浪,兴不起云雾,调节不了气候。对清泉绕城的渴望,便成为我的一种萦绕不断的思绪,从城市到乡间,从不间断,且每一处,都会像放电影一样,经常一幕幕定格在脑海。

  一

  定格最深的,当数红河县宝华镇龙甲村。

  这是一个坐落于洛孔尖山腹地的哈尼山村。村庄背靠尖山,尖山形如其名,山顶尖如竹笋,郁郁葱葱长满草木,山峰如刀劈斧削般垂直而下,高数百尺,甚是突兀,峰下数百亩缓坡,苍松翠竹,林果满坡,中间数十间黛瓦白墙的村舍错落有致,掩映在密林之间,偶尔传出鸡鸣犬吠,益显清幽。

  那是一个日头正炽的中午,随村组长进得村中,一条清澈的溪水淙淙流淌,从村中每户人家门口流过,伸手触之,清凉透骨。行至村中央,但见三潭四方形水井呈梯形自上而下排列,溢出的水从中间哗哗流下,形成三个等距离小瀑布,雅致而喧闹。

  在最底端的水井旁,一群身穿哈尼服饰的农家妇女,一人面前一篮衣服,一块青光石,一个棒槌。置身水中的腿脚白皙如莲藕,抱衣搓揉间,棒槌挥起,身上摇曳的银饰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泽,不时划过我的眼睑,甚是惊艳。习习微风吹皱一池井水,潺潺井水震颤着欢声笑语,直把我引向儿时故乡的井畔,让我恍如看到了久远的母亲、嫂子以及乡邻那些姑娘、媳妇们。

  村组长告诉我,最顶端的为人饮井,满足各家各户做饭、饮水,洁净卫生,可以直接饮用。中间井供村民洗菜、淘米,也喂养牲畜。最下端的井水则供村民洗衣服、农具。

  独特的村貌、优美的环境,使龙甲成为有名的旅游村。但村里依然保持着保护生态的传统。山上的森林是庇佑村庄的神树,村里的果树只种不砍,村边的竹林则可满足各种农事需要,且砍了又发、发了又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村组长说,村里刚兴办旅游业时,游客到了村中,总会不分井水的功能,也会把垃圾乱扔。为此,村里设立了环保岗,村民们轮流值守在水井旁、梯田边、山间小路上,风中飘来个方便袋、糖果纸,没落地就被一把抓住收拾进了垃圾桶。这举动深深影响了游客,面对青山绿水,面对村民,他们懂了环境,长了记性。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但扎根村中,也像村中的龙潭水,不断外溢。

  二

  与龙甲村隔山相望的,是我的家乡浪堤村。

  这是一个坐落在云平山腰上,有着数百户人家的集镇,由七八个自然村组成。集镇中心,是一个泉水涌动的龙潭。也不知是哪年哪月,早有人在龙潭的泉眼四周砌上汉白玉石板,建了一个大水井。一年四季,大水井的水不分昼夜地从泉眼中“哗啦啦”流出。井水恒温22℃到23℃之间,冬暖夏凉,是村民心目中的天赐宝贝。白天,村民来挑水洗菜洗衣服,挑担赶街的、步行路过的,也几乎都要歇一歇,捧一把清凉的井水洗洗脸、解解渴;晚上,溢出的水形成溪流,灌溉着水井下方的上千亩菜地,菜地产出的蔬菜,除了满足全镇人的需求,还供应到周边四邻八乡。

  集镇后山,除了部分满足村民生产的农地,就是蓊蓊郁郁的森林。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每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农地里都有许多泉眼“汩汩”冒着泉水。泉眼处,一潭清泉,水草摇曳,鱼儿自在,蝌蚪游弋。泉眼外,一条小溪流过一块块农田农地,流过村中每家每户门口,“叮叮咚咚”唱着歌儿,直奔红河。

  村民在地里干活,不用带水壶,渴了就跑到泉眼边捧起清泉狂饮。在夏秋雨水旺季,山上长满了各种野生菌,姑娘小伙们上山转一圈,手里的篮子便装满了娇鲜欲滴的菌菇,炊烟袅袅中,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野菌香。到了秋收农忙季节,村民们为了节省时间,就带着锅碗,在田地边上搭个土灶,舀上泉水,直接生火做饭。

  村中龙潭多,水井多,尚可理解,应是先辈迁徙时,选择了这个到处是泉眼的地方定居下来。而在村背后的农地里、山林中,竟然也有泉水“哗啦啦”流下,人们感到惊讶。

  更让人们惊讶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山上的泉眼便一个个莫名消失了,就连村中大水井的水也越冒越小,几近干涸。

  村中有识之士说,这是生态被破坏惹来的祸。由于人口不断增加,村子不断扩张,后山的森林不断被蚕食,林木日渐稀疏,甚至林中掉落的松针,也被撸去当柴火,厚厚的腐殖质不见了,红土地光秃秃地裸露出来。雨季一到,过去流过家门口的清溪,变成了浑浊的滚滚山洪,经常漫过沟渠,淹到家里。有识之士疾声呼吁保护后山生态,但收效甚微。

  今年夏天,儿时伙伴老白约我一起回去捡菌子,我不太感兴趣:“山上光秃秃的,哪还有菌子可捡。”老白说:“菌子可多了,不去别后悔。”半信半疑中跟随老白走了一趟云平山。果然,山上的林木又长茂密了,密得像原始森林;地上的松针、树叶厚了,踩在上面,像走地毯;各种野生菌多了,我们没用多久采满了一箩筐。老白告诉我,自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不但原来的森林得到保护恢复,就连村民的农地也全部退耕,种上了各种树种。过去干涸的泉眼,现在又开始“汩汩”地冒出清泉,山上不但野生菌多,就连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也成群地出没了。

  回村的路上,遇到过去在乡林业站共事的老孙。老孙告诉我,20多年前实施退耕还林时种下的树,现在都比大海碗口粗了。村民生活都是电器化,不用再上山背柴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水井挑水了。一旁聚拢来的村民们纷纷感叹:“没有党的那么多好政策,哪来我们现在那么好的生活!”

  三

  与家乡父老一样,我对身边生态环境的巨变亦感同身受,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蒙自。

  蒙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树少,坝区水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党中央和省委关怀下,蒙自攻克喀斯特渗漏难关,建起了可解决几十万亩良田灌溉和城区居民用水的五里冲水库。

  有了水后,蒙自一年一个大变样。城中花团锦族、绿植如织,城外果树成林、稻蔬飘香,万亩石榴园、枇杷园、红枣园、番茄基地、蓝莓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为惬意的是,随着蒙自城不断长大,公园、绿地也不断增多。除了早有的南湖公园,短短数年,文澜公园、森林公园、启园、石榴公园……一个个如翡翠般,在城市间疯长,每个公园都建有或大或小的人工湖,还有各种奇花异草在园中纵情生长,遮天蔽日,喷绿吐香,氤氲温软着小城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

  缺水,固然是蒙自的一大遗憾,却也教会了蒙自人对水的珍惜、对绿色的珍爱、对环境的珍视。特别是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以来,蒙自城乡开展了一轮轮群众性活动,新建小区干净整洁自不必说,就连老旧小区、老街背巷也洁净透亮了。在公共区域,绿化部门更是见缝插绿、见地种花,让整座城市置身在绿色网格中,满足城市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就近逛园”的愿望。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缺了清泉涵养的蒙自,却成就了蒙自人对水的渴望、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对“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恬淡,也成就了我多年来清泉从家门口流过的渴望。
  (文/滇南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