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生命的消耗与重生感悟散文

感悟散文 时间:2022-08-10 22:15

生命的消耗与重生感悟散文1

作为一个时间空间中的存在体,若不考虑它的源头与结果,只探讨其在世之上如何消耗与短暂的重生,还是很有趣的话题。

先说它的许多被动
  再说它的自然运动
  后说它的一动不动

人来到世间,首先消耗了父母亲的情感,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是之前还是之后。男人暂时退场以后,女人开始一直地,自然地供应胎儿的需要,此时不停着消耗除自己以外的其它物质,至于如何转换的,已经过了人所能测度的。其实这是一种不能自主的被动,你的性别,家庭,长相,区域。后来什么时候离开时间,也是被动加消耗的不断重复。如约伯所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诗人也说:“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我们都不是小孩子,活在童话里,至少还有一点的主动就是还原真相的能力!可能你会问,这有什么用?这种问法本身仍是消耗与被动的一种,丝毫不能带来半点重生。

生命随时间往上升,人开始想要战胜被动。逆天改命虽是童话,但它还是开始了与一开始一样的消耗,只是这个时候学会了破坏,以达成自我的目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终点。最后不能破坏了,只好被动地破坏自己,直到生命回到零点,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可能你又会问,这有什么关系?主要的关系是影响了许多人,可能你越成功,破坏的人就越多“一将功成万骨枯”;越富裕,破坏的坏境就越大,“垃圾请分类处理”;越有知识,破坏的存在感越久,“我还有很多的不知道”。

看来生命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越是主动,下降的就越快。这样一来如何存在和重生,成了一个迷!古人有:顺应天命的说法,这比较接近我讲的消耗,被动,重生的生命形态。简单讲就是划我人生顺水行舟。消耗自己,满足他人;消耗身体,满足环境;消耗精神,满足生命。我出生即被动,一生就不主动;出生即消耗,一生就不拥有。如此才是人生自得,无忧无虑。至于重生,能领悟至此,就算你重生。

生命真正的重生,若能越过今生那就皆大欢喜了!虽然现今的重生足以让人努力一生,比起生命起源的设计者,那就逊色了。好想知道答案,如果有,一定不会隐藏。可能你觉得这是儒释道加基督教的融合思想,有真就有假,有对也有错……是是非非,大彻大悟,人生在世,舍己身以顺水推舟!(作者:本行)

生命的消耗与重生感悟散文2

自从接触了NLP,有两个月几乎没有写文字了,不知道究竟被卡在了哪里。

身心一路走来,一直无觉知地痛着,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不停地沉淀着,越积越清,看到了杯底沉淀下来的那些堆积物,原本就是生命创伤,让生命自显出了光芒。

每个人都有生命过往,那些让你感觉疼痛一年以上都无法内化的创伤,它究竟出自哪里,该何去何从,如何找寻到生命的出口。

它就像生命里的一座孤岛,隐隐约约,被生活里琐碎的浪花拍打着。我们甚至看见,它就在那里,即不能走近,也无法穿越。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它总是会隐隐地浮于心灵的海面,甚至会掀起狂风巨澜。

那个现实中不堪的我们,和那个潜意识里高贵的我们,有着如此深远的距离。

生命是一条悲沧的河流,谁才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

追忆过去,无论往事多么不堪或者美好,都已留在了过往的时间里。幻想未来,无论未来多么期待,总是还未到来,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

当心灵在现实的生活中历经无数次漂泊,生命就像钟摆一样,总是在过去和未来飘飘荡荡无尽地消耗着能量,忽视和荒芜了多少当下的美好时光。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当灵魂出离于身体,才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体也只是一个空洞的承载。当心灵出现了状况,总是从身体里寻找出口呈现出来。无法做到身心合一的活在当下,是痛苦的缘由。

找寻,专注自身生命的探索,是自渡唯一的路径。心在哪里,灵魂就会被带到哪里,潜意识也会指明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终有一天,它被发现了,被看见,那些生命里的创伤,都带着各自的包装,被呈现在了面前,带着不同寻常的痛觉,迫使你踏上一条充满艰辛的疗愈之旅,让生命重新呈现出新的面貌……

从一路的沉睡,迷惘,怀揣着不一样的疼痛,忧伤,伴随着一路的碰撞,破碎,勇敢地面对,历经了泪流满面的重重洗礼,在悲歌和笑颜里,换来身体和灵魂的觉醒和重生。

宇宙中每一个生命个体,原本具足,自带光芒。当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生命力量,才能内化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件,而不被负面能量所伤害,不被失控地带走,不被绑缚,不被影响,而成为真正的顶天立地的自己。

因此,那些过往的经历也都充满了意义,人世间没有任何一种苦是白白忍受的。你生命里凡是给出去的,总有一天,它会以礼物的方式,以另外一种形态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回赠给你。

那个最珍贵的生命礼物,就是你看到的那个重生后的自己,修行的尽头就是超越那个原本具足而又不完美的自己,无畏无惧。

——给走在路上的同修们(作者:菩提树下)

生命的消耗与重生感悟散文3

探讨生命存在的价值,有点大,探寻客体的发展起源,有点复杂,简单随想吧。

人来自偶然,但既然来了,就充分的享受这个世界吧。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繁华,也有着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无奈。

当你还是孩童之时,你的眼睛是那么的洁净,纯洁,不掺杂一点污秽。那种眼光,眼神,能让人从心底沉静下去,使自己的灵魂,一次又一次的涤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我渴望见到那种眼神,让我为之动容,为之心醉。

到了少年,眼光又多了一些欲望,希望父母能满足自己,一次,又一次。小到学习用品,大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们是可爱的,活泼的,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小小的脑瓜子里装了什么。而且他们冷不丁冒出的话语,也常常令大人们捧腹大笑。比如,儿子有一天问我,妈妈,你是教的什么课呀?我说,妈妈教的是地理,儿子瞪着那双小眼说,那还有天理吗?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可爱又可笑。

到了青春叛逆期,真的是太难管了,一些孩子能平稳度过,一些孩子,却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不论父母,师长,如何淳淳教导,孩子,完全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谈恋爱,打架,玩,就是不学习。在该学习的季节,穿插了很多的花絮。例如我自己,既毁了自己的前程,也伤了父母的心,但是,最终,还是理智将我拉回现实。一些学生,却没有这么幸运了,早早将青春托付,而我。因为一次彻底的,深入骨髓的初恋,将自己的心,打磨的万分光滑,万分透彻。因为透彻,所以,一如一张透明纸,什么都看淡,看清了。就像那天上漫卷的白云,云卷云舒,风来风往,任其自然,淡淡的看,慢慢的想,真正的将生活看明白了。

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珍惜眼前人,幸福就是与眼前人的天长地久,就是生活中的一碗一羹,就是你侬我侬的真挚亲情。或许,到了这个阶段,人真的是老了。而此时,中年的困惑也不断的涌来,病魔可能也会找上门来。此时,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放下一切,如果真的如四姨那样,还没有好好的享受人生,就得了不治之症。

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呀?为了父母,为了孩子?自己?为什么不让自己活的精彩!如果真的有七世轮回,那么,得有多大的机缘,多大的福报,才能投胎做人了。

珍惜吧,下辈子,未必会是人。既然有幸托生为人,那就活出一个个性的自己吧,随性,随情。有时,我挺羡慕那些自然界中的小动物,没有那么多的牵绊,没有那么多的红尘俗事,就那么,随性的活着,老了,也自然的老去,那才是自然本质吧。

人,渴望生,但也不应惧死,因为死,是另一种重生。(作者:梦自由飞翔)

生命的消耗与重生感悟散文4

生命里的迷惘,其实它充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如果你不想只是单纯的活着。

我们无法解决生活里所有的困惑,若是有所觉知,总是希望去发现或者找寻,事物表象背后的根源,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去求证所做某件事情的对与错。

我们对人事的任何看法,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

我们生命里的苦痛最终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不能很好的与那个真实的自己相处。

我们从别人那里感知的试图找寻的某些期待的不被满足,常常是自身某些生命特征的缺失所在。

回归自己的内心寻找根源,而不是想方设法从别人那里得到满足,这是照顾自己心灵的最好方式。

曾经无数次在情绪的波折里折腾,如深海沉浮。那种苦痛的根源来源于对自身生命真相的无所知,自己看不清自己内心的面目。

那是源于幼年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不曾被满足而在后期生活的继续找寻。无论是在婚姻里还是在工作或与任何人事的相处中都是一种折射。

实现生命里灵性的转换和升华,需要以爱与被爱为条件,需要矛盾或波折的层层递增推进,但其中更需要包容,没有足够的心灵容纳,这种进程就会中断,否则,就无法从中不断有觉知的发现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实现从外部到内心的一种灵性转换,然后再回归到由内心的坚实去指导和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抽象也是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它就像一场漫漫的心灵长途旅行,在可遇而不可求的某个阶段生命未知的路上。

它会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些事作为介质,而且你还要能够辨别它是因何而来,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任何人事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历经心灵的无数反复无常的折腾和磨难,而同时,又能有一件事情本身所承受的作为人事的载体,又能一次次包容你,成就你,改变你,在其中你又能一场一场的自我觉醒和反思,不断调整自己,而最终升华为某种灵性的东西,这种转换才有可能被完成。

冲出自我束缚的生命枷锁,灵魂才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这好像被视为”重生”。在被自我颠覆后的平静里,生命才能获得一种永恒的自由,若是能够回归到一种最为简单质朴的生活里,其实这就是心性的一种释然。(作者:菩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