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魏染胡同

作者:檐马玎当时间:2022-03-24 12:56
魏染胡同

  北京的胡同那奇特而接地气的名称,背后都埋藏着一段沧桑,无声的四合院就是历尽刧磨的化石。冬春之交的三月,我一走“魏染胡同”,探赜钩深。魏染胡同在宣武门南,乍看起来无非是北京千百条胡同中的一条,你若迈进历史,它就是那诡谲风云中的一隅。

  明朝承接了元朝的城市基础,为了满足京城不断扩张的需求,前三门以南就渐渐发展起来,这个往昔的城郊荒野就成了著名的南城。初时多底层人居此,民俗风情浓郁,慢慢形成了琉璃厂的文玩墨宝,各省市“驻京办事处”的会馆,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商业街,以及以草台班子的天桥把式。南城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到了清朝,汉满大致分南北而居,这种格局进一步稳定。

  西城区政府去年全面整修了魏染胡同,据报道尽量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我抱着好奇心前去一瞥。那里有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京报》馆旧址,还有报馆的老板,倡导新闻自由的邵飘萍的故居,邵飘萍——多么浪漫的名字。

  为什么叫魏染胡同,有一个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时期写了一本《北京地名志》称:“据传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谐音魏染胡同。这个日本人名字叫多田贞一,他虽然下功夫写了这个地名志,经查魏忠贤并未居住过此地。

  元朝把北京城分为五十坊,每坊包括若干牌,每牌包括若干铺,每铺包括若干条胡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区、居民小区、街道之类。明朝沿用了这一制度。翻阅了一下明代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它却是历史上记载北京胡同地名较早、较全面的专著。书上的宣北坊辖有七牌四十五铺,其中就有麻线胡同,魏染胡同和四川营等,这些都与现今一致。按照著书时间推算魏染胡同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张爵死后魏忠贤才出生,何来魏阉胡同?原来这里曾住过一个魏姓染匠,专事染布,故而得名。

  站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的南口,往西一瞧就是著名的菜市口,往东猛走就会到达八大胡同,琉璃厂、前门大栅栏都在那一片。哎呦喂,提起这些地界儿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按下以后再说,本文不能分心。

  整新如旧的胡同静谧祥和,《京报》报馆旧址坐落在三十号,邵飘萍的故居是三十二号,两个院落打通一体供人参观,扫北京健康宝的码就可以进去了。全馆就我一个人,可以悠哉游哉地幻入百年前民国北洋政府的戏台。

  邵飘萍这个人,在最近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很明显,有人对他进行了梳妆打扮,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还是可以通过各种史料进行一个卸妆还原。他清末出生在浙江金华,十四岁曾经在科举制还没废除时考上了秀才,十六岁上了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高等学堂”,毕业以后回乡教书。目睹戊戌变法的邵飘萍开始有了进步的思想和行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正式进入新闻界,在杭州与人合办《汉民日报》,邵飘萍是主笔,也就是现在的总编辑。这个《汉民日报》了不得,它揭露时弊,反对政府腐败,尤其在宋教仁被刺案上矛头直指袁世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民国时期的报人是多么自由,也难以想象他们的风险。起码各种新闻都可以从报纸上发表出来,第二天也许会被安上莫须有罪名。这就是那个号称史上最民主时期的乱象。

  邵飘萍在主笔《汉民日报》时赚下了些许人气,却被当局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终于在1913年《汉民日报》被查封后,出逃日本。到日本也没闲着,一是上学充电,二是继续为国内报纸写稿件。

  两年后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立即成行,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这一次他跨入大上海的新闻界,地位陡升。

  令他在全国范围声名鹊起是:袁世凯死了以后,上海最大的报纸《申报》派他为驻京特派记者。特派记者这个职称由此而生。进京的邵飘萍在政治中心大显身手,开了许多新闻界的先河。坚守新闻自由、独立办报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提倡的深入采访,绝对真实,无党无派,大众喉舌,监督政府,无冕之王等,放到现在也是说说而已。他不仅是第一个特派记者,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通讯社,以暗访、跟踪等手段获取新闻的第一人。

  话说1918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苏联红色政权的翌年、中国选边站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堪比新冠肺炎的“西班牙杀人大流感”、北洋政府的军阀争斗等等。面对动荡时局,邵飘萍辞去《申报》的特派记者,创办了自己的《京报》,邵老板粉墨登场了。报纸以无党无派、言论自由,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横空出世,倾盖一时。

  本文不是邵老板的传记,对他的轨迹和思想不做评论,只大概介绍他的几件事以助阅读。

  与鲁迅过从甚密。当时也正值白话文运动,他们一起创办了《京报副刊》、《莽原》等周刊,鲁迅许多著名的杂文和小说都是在这些报刊中发表的。

  与国民党关系密切,早期与同盟会来往,秋瑾在临刑前五天还给他写过信。

  与当时的所谓清流军阀冯玉祥关系非同一般,涉及了郭松龄反水张作霖的兵变,这也是后来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

  与共产党关系非常好,有说是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在报纸上介绍苏俄“十月革命”。

  与蔡元培也有交情,曾经在北大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相当于客座教授。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润之、罗章龙等人士。

  是人就不能免俗,俗人邵飘萍生活奢侈,用物考究,社会关系广泛复杂。他经常光顾离家不远的八大胡同的风月场所,也出没于赌场。在那个年代他就有自己的小汽车,还有定制的香烟。他来往于上流社会,曾经通过贿赂买通内线得以采访段祺瑞。他接受过土豪馈赠,但是绝不接受张作霖30万大洋的封口费。他长年对一些贫困青年学生资助学费,也宴请一些官僚政客;有一次为了得到内幕新闻,甚至宴请了全体内阁成员。

  不过在专业领域,他始终恪守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在被捕前发表在《京报》的文章写道,他的一生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连毛委员都说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就是邵飘萍。

  邵飘萍在《京报》上对军阀张作霖的讽刺、揭露、鞭挞终于引来杀身之祸。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他进京前就发出通缉令,欲置邵飘萍于死地。邵躲进了东交民巷,后来被所谓朋友张瀚举诱出被捕,不日即判处死。这位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新闻救国之人,临刑引颈无惧:“诸位免送”。

  说完邵飘萍,再说说住过魏染胡同那几位进士。

  南城的发展虽然不平衡,但是充满了生气。当年进京赶考的举人大多住在各省市的会馆里面。考上进士等于捧上了金饭碗。进士也分三甲,一甲的三人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当官或进入翰林院。剩下的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他们有的在京分配了工作,有的留京待价而沽,当然也有分配到外地做官的。无论什么进士,或买房子,或租房子,或有看中他们潜力的财阀资助住在南城。北京官场文化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高潮,一直延续至今。魏染胡同就是一个先后住过六位进士的地方。说是六位进士,也有点水分,实锤是五位,下面会谈到。

  先说吴伟业,这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清朝诗坛第一人。他在崇祯四年以会试第一、殿试榜眼的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当了明朝的官。后来清朝打下江山,他又阴差阳错地当了顺治帝的官,被人骂成汉奸。此时他住进了魏染胡同。

  还是那句话,该文不是传记,不过多辨别正误。

  看看吴伟业的文学成就,你就知道他有多牛: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杂剧著作等身。他继承发展“元白体”的风格,善写长篇叙事的七言歌行体,其数量和质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称“梅村体”。他的两首代表作都和女人有关系,一首是《圆圆曲》,其中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写吴三桂引狼入室那点事。第二首《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更有味道,卞玉京是著名艺伎“秦淮八艳”之一,据传吴梅村和她有一段暧昧,未成正果。后来在京偶遇,看到卞玉京落魄为道姑唏嘘不已,写下了这首名篇。吴梅村还在“红学”研究中被认为是《红楼梦》的争议作者。康熙曾经御赐《题〈吴伟业集〉》一诗,高度评价这位诗人。近现代文学研究也给了吴伟业应有的地位。

  到了康熙年间的汤右曾,二甲进士,当过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有《怀情堂集》存世。

  史蘷也是康熙进士,官至詹事,有多个诗集传世。

  乾隆年间的进士有曹锡宝,授任御史。他可以写一下的事迹是他曾经奏章乾隆,告和珅的家奴刘全狗仗人势,逾越建制,中饱私囊,实际上是剑指和珅。此事因泄密被和珅掌握,通知刘全毁灭证据,曹锡宝因此被革职,后郁郁而死。嘉庆帝上台以后,杀了和珅,专门为曹锡宝平反。

  乾隆十三年的状元梁国治,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值得一提的是曾经领导编修《四库全书》,他还是著名书法家,有《敬思堂文集》传世。

  历数明清期间,魏染胡同居住过五位进士,都曾掌管财政、文教、监察等多方面大权。

  不得不提起查慎行这个人,他是康熙年间的举人,举人是费了吃奶的劲才考上的,后来多次考进士不中。他儿子、两个弟弟和一个表哥先后考上了进士,他一直苦苦挣扎。不过查慎行诗文天赋极高,堪称清朝数得上的大诗人。康熙帝看上他的才华,招他到身边,不仅进了翰林院,还和皇帝一起游山玩水,唱诗作和。康熙一高兴,给了他一个殿试的机会,等于赐给他一个进士称号。其实查慎行并不是浪得虚名,他家族上下出了七个进士,还有无数举人、贡生、画家、作家、诗人、史学家,妥妥的书香门第。武侠小说大咖查良镛就是他们的直系后代,家教不可或缺呀。

  在前朝故国转了一圈,走到魏染胡同的尽头,再往北走就是南柳巷,那里有个永兴庵。寺内曾经是清末民国数十家报纸发行中心。据此就知道为什么《京报》选址在附近了。永兴庵斜对面是林海音故居,她讲过《城南旧事》,谁还接着讲以后的故事呢?耳边隐约有音——长亭外,古道边,知交半零落……
  (文/檐马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