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文章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农村现状之我见

作者:含笑牧春秋时间:2021-11-24 12:13

  在上海儿子家生活10多年,给我一个“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双重感觉,常常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城里的发展,又以一个“城里人”的眼光来看农村的形势。

  今年国庆节我回故乡小住几天,感觉村里的人少了、耕地不吃香、产业不景气、结婚花费高、养老希望小、生病治不起、情感趋向淡等问题较突出。

  ——————————

  村里人少了的问题。10多年前,我们村的小学校平均每个班三十多个学生,现在每班有十一二个学生算是奇迹。学生都去哪里了?据我了解,大部分流向父母务工的地方,一部分流向城里;另一个原因是,一孩化减少家庭数量,也降低入学率。这些年放开二胎生育,出生率也不高;虽又允许生三胎,响应者为数不多。为什么?据说,生得起养不起。目前,有的村停办小学,与外村合办一校。

  我沒来城里之前,村东头一家小卖铺门前,每天晚饭后,人声鼎沸,男女老少聚在一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而现在冷冷清清,暮气沉沉。什么原因?以我们的村庄为例,可窥见一斑。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庄原有4个生产队、894口人,现在常住人口241人。我从村东到庄西、从庄南至庄北,掰着手指头挨户数了又数,全庄八十岁以上的有16人,都是女性;七十岁以上的47人。女多男少;六十岁以上的92人,女性微多;40至50岁以上的19人,多因身体有毛病和懒人;余下的是留守妇女、残疾者、孩子。

  老幼相守的乡村,谈不上有什么朝气蓬勃气象。人口星散,乡村开始凋零。年幼的一辈,待到成人后,也会奔向四方;老龄人接二连三地撒手去西天,随着新坟一座座出现,游子归乡的念想也渐冷淡。在城里生活习惯了的农民工,就是到了年老那一天,他们还有兴趣回乡吗?

  ——————————

  耕地不吃香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农民勤勤垦垦的满怀希望耕耘着自己的土地。现在呢?却出现抛荒,或种地人老龄化。六十多岁、七十多岁、乃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也要坚持田间劳动,如果让土地荒芫,他们认为那是罪过。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广种薄收没有务工来钱多、来钱快。也可以说,大部分年轻人不知怎么种地,不会种地,甚至他们家承包地多少亩、每块地面积多少、地块在哪里不甚清楚,土地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想象一下,老一辈逐渐凋谢,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假如不,农业生产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乡村景象会是什么样子呢?

  只是,仅仅只是,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我们家乡有很多农户,把承包地转租给本村有农机的人,俗称大农户,每年每亩收租费400元。不知这是不是土地流转?如果不是,怎么流转呢?什么时候执行?是未知数。我去大农户的转租地里看了,野草比农作物长势还好。他的一家老少(孩子也不上学了)齐上阵,连天加夜也完不成田管任务,若雇人田管,日报酬每人50元,开支数目不小。大农户播种的地块,边边角角都留有空白。我疑惑,如果这就是土地流转,岂不是“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

  我满怀着希望,新型农民将会是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已见曙光。

  ——————————

  产业不景气的问题。农业本来就属于第一产业,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五业关系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五种产业概括为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副业)三方面。简要论述我的见解。

  种植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农民种植粮食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满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家那些年,主要种植一麦一豆,种小麦就是想吃饱饭,种大豆就是想吃油有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一日三餐都是精米细面,虽然主粮作物仍以小麦种植为主,但是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了,比如玉米、棉花、芝麻、红芋(薯)、烟叶、药材、大棚生产等,完全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然而,农产品的价格不高,上涨之速如蜗牛缓行,涨幅也不宽。丰收年景,亩均一年纯收入不足700元,如遇上天灾,连成本都赔进去。就算年年风调雨顺,若种植10亩地,満打满算全年净收入不足万元。再用来人情往份和全家生活所需的花费,不剩钱了。遇有人祸的农户,还要借贷度日。种植业还能留住人吗?

  养殖业,主要饲养猪、鱼、羊、鸡……近些年,农户家庭饲养猪的不多了,乡村兴起了规模养殖场。农尸圈养鸡、鸭、羊的还有,不养牛了。正当乡村“大养其猪”如火如荼时,2018年备受打击,随着非洲猪瘟的影响,很多养猪场、养猪户损失惨重,又受一波治理风的冲击,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淡养色变”。农村养殖场锐减,大伤元气。防疫,防疫,防疫,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我们村有一户自繁自养的家庭饲养场,每年出售三百多头生猪,规模不上档次。当初我在家时,每次路过猪场,掩鼻而逃,因气味恶臭。今年回家,我又去他们的猪场,不见一猪。问场主,猪呢?他答,那一年遭猪瘟,伤透心了;又污染环境,也不让养了。听口气,他还有怨言。我说,老弟可知道有多少人骂你吗?你的养猪场确确实实污染环境,只是你久闻而不知其臭。治理环境污染无错,错在你不科学养猪嘛。你要在治理污染环境方面下大本钱,在生猪防疫方面大作文章,眼睛不能全看着钱,更要看污染环境贻害子孙非浅。他说,道理我已经明白了,打算下个月按照环保标准重?养猪场,上规模,上档次。

  制造业,也就是在乡村办厂。在“以粮为綱”的年月,叫社办企业。那一阵子,油坊、面坊、醋坊、粉坊、轧花坊等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旺,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这些作坊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大办乡镇企业,认准了“要想致富,走企业路”,愿望美好,不见起色。我这一次回家,见不到以前的打面坊和榨油坊。我问,他们怎么歇业了?有人说,超市里卖有袋装大米、面粉和瓶装食用油,多么方便,谁还瞎忙呼去打面、榨油,弄得鼻孔里都是粉沫尘屑,油坊、面坊早都没生意关门了。

  当前,农村里也办起许多厂,如制鞋厂、服装厂等,这类制造业,不属“坊”的范畴,眼下还是凤毛麟角。因为资本少和产品销路不畅,办起来这厂那厂很艰难。乡下效益最好的产业,是建房和装修,技术工每人日收三四百元,只是吸纳剩余劳力有限。

  我个人认为,培育自已的造血功能乃农村当务之急。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农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乡村振兴前景乐观,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电商物流等,成本少,竞争低,风险小,市场广。如果形成一定规模和集约效应,可以吸纳或者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持久发展。我发现,已有年轻人回乡创业,他们说,在城市赚钱越来越难了。

  目前,乡村产业的低收入,以及市场的变化莫测,还常遇方方面面清规戒律的制约,使乡村产业(办厂)无所适从,发展活力不足,导致乡村产业单一,值得思考。

  ——————————

  结婚花费高的问题。现在农村人娶媳妇,少于三四十万元不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女方嫁人的条件是“三转一响过河干(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确凉),三间瓦房全是砖(不是混凝土结构)”。只要满足女方的这些要求,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就能拉回来一个媳妇,幸福一辈子。时代在前进,彩礼在演变,至今村里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你见过城里的别墅吗?就是那种“乡村别墅”样的房子;还要车子,最低级别的也是宝马;金银首饰高档服装,样样件件都不得少,外加10万元的离娘钱(上车钱)。更有甚者,还有的要求男方在城里购房,这种人也不动脑筋想一想,以后老了在城里喝西北风吗?

  我有一个远房大哥,三个孙子正是找对象的黄金时期,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倾尽所有盖了三间的三层楼房,拉上院墙,花了40多万元办成大孩子的婚事,媳妇进门,家徒壁立。那两个孙子对象谈了一个又一个就是结不了婚,钱从哪里来?务工一年能挣几个钱?由此可看出,多儿子的乡里人,娶儿媳妇是一块心病,也是一大难题。

  ——————————

  养老希望小的问题。农村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子女完全尽孝道基本上不现实。因此,老年人自食其力的多,既使八十多岁。当生存都成问题,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时,还好,国家给农村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虽然七十多岁的人每月110多元,他们也感思不尽。用他们的话表达:“政府还想着俺”。有史以来,哪个朝代给农民养老发放一分钱?还不让农民纳国税缴皇粮?还是共产党好!

  从家庭层面来看,老人不受儿女欢迎的案例多。我的邻居哥今年78岁,前年老嫂子赴地府逍遥自在去了。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两口子进城带孙子,乡下的老房子倒塌了也不翻建;二儿子两口子带着孩子外出打工,一年也不回家一次;三儿子两口子在镇上开小型超市,生意兴隆财源旺。老人住在二儿子家里,虽然与三儿子近在咫尺,三儿子却对老人不闻不问。老人有时去三儿子家看孙子,三儿媳妇厌恶他,理由是进屋不换鞋,室内地面踩的都是脏脚印,还浑身气味难闻。听说,老人经常不生烟火,食不果腹。我特意去看了他家,实在为他心酸,中午就喝一碗早上剩下的稀饭。他哭丧着脸说:“大兄弟,你有退休钱,养老有指望,俺养老指望啥呢?”我哑囗无言。

  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不是难事,可恨的是子女还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其实,老人仅有几件陈旧粗陋的“古董”家俱,就这些“文物”家产,子女们还总认为自已分的家业最少,从不想一想,自己为老人尽孝多少?老人与自己一起居住小洋楼吗?

  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老一代无法感受到温暖,让人义愤填膺。我想咨询,子女对老人养老的冷漠,有没有法律来制裁?

  ——————————

  生病治不起的问题。由于农民属于非体制内的人,老有所依必须依靠儿女,生病治疗是第一大问题。一旦老人得重病,几乎就是等死。一者缺钱,二者床前百日无孝子。有儿有女的老人还可以苟延残息一些时日,无儿无女的老人会殁的快。但是,如久病卧床不起,谁也陪不了。年轻人还得上班、打工挣钱,他们长时间超假,老板有可能解除劳务关系,重找工作也不易,不能错怪子女。

  虽然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也提高了,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若要住进医院,必须筹措一笔住院押金,往往为筹押金延误住院时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既使入院,报销的规定还很多,这不报销那也不报销。为着不连累儿女倾家荡产,许多老人选择拒绝治疗,儿女们也就默许了,很悲哀。

  我们村的老治安委员患重病需要手术,费用20多万元。一儿一女拿不出这么多钱,在老人病床前儿子一个劲地吸烟,女儿一言不发。老人说没钱不治了,他们沉默不言。由于没有手术,一个星期后老人去世。听了这个消息,我十分痛心,痛恨他们,生你养你的父母生病了,你们砸锅卖铁也得给老人治疗啊,你们放弃了一条生命,这么狠心,内疚吗?转尔一想,他们也将是60岁的人了,若为老人手术摊上债务,还有多少能力偿还?

  乡里人平时生一般病,请村里卫生员来家诊治,全是自费;上街买零售药,也是自掏腰包。去村卫生室看病,报销医药费微微了了。个人的农合账户上,如果年内一分不花,年终全被清零,不给年度接转。农村合作医疗不像医保,就医、购药有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农村年轻人一旦患疑难重病,多数是一病返贫。农村人生不起病,应引为重视。

  ——————————

  情感趋向淡的问题。乡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互联互动性。现代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进,原有乡土传统文化走向缺失,仅是吞噬老一辈的“道义”,致使亲邻之间关系冷漠。比如过年,大年初一给家族长辈磕头拜年,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比如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规矩是首先去姥姥(外婆)家拜年,现在是打破常规降为次,但小两口一道去老丈人家名列前茅,其他亲朋好友,能拒则拒,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不去则不去,多用手机交流。整日打牌赌博,把一年打工积攒的血汗钱输光,还说过年没意思,没有年味,明年不回来了,逃避情感互动。

  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能在红白喜事场合上见一次面,说上几句家长里短的话。不像原来的左邻右舍,你来我家串门,我去你家闲坐,关系融洽。现在的乡下人,也与城里人差不多,鸡犬之声相闻,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我听说,东李庄一个73岁的老太婆,去年八月初,她家的院门老是关着,当从院子里溢散飘出异味时,娘家来人砸开门后,发现老太婆尸体已腐烂,什么时间死的?死因是什么?是不解之谜。若是有邻人互动,有亲友走动,子女或许不会闻着尸臭办丧事。

  同居一村庄的人,庄东人不认识庄西的小孩见怪不怪,所谓“乡音无改,客从何来?”的这种故事,每年都有发生。

  留守妇女,红杏出墙知多少?临时夫妻,荒唐悲剧何日休?皆因情感分流。

  ——————————

  我这一次回乡的时间短暂,很难对家乡作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判断。我看出来,家乡总体是向好的。我相信,如杲再从流通体系、人才供给、农技创新、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城乡融合等方面补齐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明夭会更好!
  (文/含笑牧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