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故事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最后的胖头鱼

作者:边际时间:2021-08-04 09:46
最后的胖头鱼

  最后的胖头鱼
  作者:边际(大连)

  查干湖冬捕的场面让人震撼。通过电视直播,人们领略了它的神奇、神秘和神圣。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吉林松原开幕的查干湖冬捕,刚出网的那条三十九斤重的“头鱼”,竟拍出了七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元人民币——这才是“天价鱼”啊!

  查干湖所捕的鱼叫胖头鱼,学名鳙鱼,形状似鲢,个头硕大,动辄十几斤、几十斤。千里之外的我们虽然到不了冬捕的现场,却可以通过淘宝拍到这种胖头鱼,快递给你送货到家,保持其新鲜度。当然了,价钱不菲。

  也有一种胖头鱼是好吃不贵的,这就是我们大连人俗称的胖头鱼,学名矛尾复鰕虎鱼,样子像鲇鱼,不过没鲇鱼大,单条很少有超过半斤的,说是“胖头”,鱼头也没胖到哪里去,做不了“泡椒鱼头”。它也不像查干湖的胖头鱼,浑身披着银白色的鳞片盔甲,而是灰湫湫、光溜溜,没什么颜值,因而上不了大餐,也很少用来招待宾客。但它刺少肉嫩,大连人几乎都喜欢吃,如同长沙人喜欢吃他们当地的“黄鸭叫”。(“黄鸭叫”是鱼不是鸭,也颜值低而味道鲜。)

  说起来,胖头鱼和大连人的关系蛮亲近的,它曾遍布于大连的近海,以及流入近海的大小河流,容易得到。所以,即便是穷困的家庭,饭桌上还是经常可见胖头鱼的。胖头鱼可用辣椒豆酱焖,可用铁锅豆腐炖,也可腌制,晒成鱼干,烘烤后就是下饭的绝妙伴侣了。苞米饼子碴子粥,就着咸胖头鱼,吃起来那个香啊!

  记得小时候,住在奶奶家的我可是吃了好多胖头鱼的。奶奶家在黄海边上一个叫龙王庙村的地方,村子周围有不少河叉子,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叔叔经常领我去摸鱼,摸的就是胖头鱼。叔叔是个摸鱼高手,他知道哪条河的胖头鱼多,知道什么时候能摸得到。通常是,叔叔自己挽起裤腿和袖口,进入齐膝盖深的河里,弯着腰搜寻,从胖头鱼藏身的泥穴和石缝里把它摸出来,一条一条又一条,如同囊中取物。叔叔把摸到的胖头鱼扔给岸上的我,我再捡起放进小桶里。遇到水浅的地方,叔叔就召唤我也下河,教我摸鱼,可惜,我人小手也小,有时候摸到了鱼却捉不住,眼睁睁地看着鱼儿从我手里挣脱。幸好叔叔每次战利品颇丰,摸到的胖头鱼很快就装满了小桶,我的沮丧也就被喜悦取代,因为晚饭会有一钵子美味的胖头鱼端上桌了。

  ——————————

  我摸鱼不行,钓鱼行。上了小学之后,我就经常在课后去河边钓胖头鱼。

  当时,母亲在大连盐务局所属的皮化厂做文书,我随母亲住在厂区。皮化厂的生产车间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盐滩里面,厂部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在岸上,旁边就是火车“金城线”(金州—城子坦)的一个小站——夹心子。夹心子距离奶奶家的龙王庙村有十五里地,这里也有不少河叉子,也是河水清清,清得顽皮的鱼儿常常浮上水面,与人对望。我不知道河叉子从哪里发源,但能看到它们是如何经由这里流到海里去的。夹心子的河叉子也有无数的胖头鱼,当地的村民一捕就捕很多,自家吃不了,就拿到厂区大门口卖,卖给皮化职工。我清楚地记得,每斤胖头鱼只卖八分钱(那时母亲的月工资是五十多元)。母亲经常让我去买,一来二去的,那些卖鱼的村民都熟悉我这个皮化小孩了,每次称完了秤,还格外地给我添上两条。后来进一步熟了,他们干脆不要我的钱,舀起一瓢胖头就扣到我拐着的小筐里。

  还是说钓鱼。虽然随时有胖头鱼可买,价钱也很便宜,但皮化职工更喜欢自己去钓。每到星期天或是轮休的时候,他们就自带鱼竿,直奔自己选定的河边。所以是钓而不是摸,是因为夹心子一带的河水比较深,不适合下水。

  钓鱼,得有钓竿。那时的钓竿可不是现在那种高级的先进的钓竿,既不能抽拉延长,也没有转轮甩线,就是用细细的竹竿做成。我的鱼竿更为简陋,因为我弄不到细竹竿,就只好折了槐树条子做鱼竿。当地的槐树分两种,一种是刺槐,树枝上带刺的;一种是棉槐,树枝上不带刺的。我用作鱼竿的就是一根棉槐枝条,丈八长吧,不用精加工,在一头拴上鱼线,鱼线上绑上鱼钩、水漂和铅坠就成。那时也没有高级的鱼饵,就是挖了些海蚯蚓,晒干了,随用随取。

  这日,邻居黎叔休班,领着他的两个小女儿出去钓鱼。路过我家,见我在门前发呆,就喊我一块儿去。我赶紧带上那根棉槐条子的鱼竿,抓了一把晒干了的海蚯蚓,跟母亲打了声招呼,就随着黎叔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条无名河边。只见河水平缓,有水草漂浮,河上面跨着吱吱嘎嘎的木桥。我们上了木桥,挥竿甩线,黎叔在那头,我在这头。

  那天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我这头格外地上钩,鱼线上的水漂频频地被上了钩的胖头拽下去。好几次我都忘记了在鱼钩上挂鱼饵,竟然也有鱼上钩,还是七八寸的大胖头。才两个来钟头,我就钓到了三十多条。黎叔这天的收获可不如我,虽然他的鱼竿是用细而长的竹竿做的,但这天钓到的鱼还不及我的一半。原来,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好动,在黎叔身边不停地叽叽哇哇、打打闹闹,结果,把他们那头的胖头鱼都驱赶到我这边来了。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钓了这么多的胖头鱼,挺开心的,将鱼处理干净,做了一小锅家常的酱焖胖头。锅盖掀起时,鱼香都逸到屋外了。母亲盛了一大海碗,让我送到黎叔家。黎叔还不好意思,他在纳闷:自己的钓技不差呀,怎么今天输给了一个小屁孩?

  ——————————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

  如今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当年我们大连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河叉子,河叉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鱼!也很难想象:当年我们怎么徒手就能捉到鱼;棉槐条子拴根线,挂个钩,怎么就能把鱼一条一条地钓上来!

  大连人是喜欢吃鱼的。我问身边的吃货朋友,他们平常都喜欢吃什么鱼。他们的回答,多是黄花、牙片、加吉、渤海刀、大头宝等。我问他们喜不喜欢吃胖头鱼,他们现出诧异的表情:胖头鱼?是查干湖的胖头鱼吗?我说是大连当地的胖头鱼,他们反问我:有卖的吗?到哪里买?

  难怪,现在大连的鱼市已经很少见到胖头鱼了。我每次到市场买鱼,都要看一看有没有胖头鱼,可惜很少遇到。偶尔发现有卖的,也是一点点,尽管十多元钱一斤,也是不一会儿就卖光,买者多为有胖头鱼情结的。

  我问鱼贩:为什么不多进一些胖头鱼?鱼贩说:没货啊,胖头鱼现在越来越少了!

  去年夏天,我重游故乡,到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走了走,发现曾经摸鱼、钓鱼的河叉子,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或干涸得大风起兮尘飞扬,或变成深坑密布的采沙场,或充斥着垃圾,散发着恶臭。至于当年我和小伙伴们经常赤着脚捉螃蟹、挖蛤蜊的近海滩涂,唉,不说也罢,反正已被填了海,造了地,盖了房,或被养殖户承包,做了养参圈。碧波荡漾复何在?向远方望去,我竟然望不到海了,可此时,我就是站在当年的海边啊!……

  于是,我知道胖头鱼为何会由寻常之物变成稀缺之物了。
  于是,我知道胖头鱼即将成为我们遥远记忆里的东西了。

  当我再走过鱼市,偶遇胖头鱼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会不会是大连地区最后的胖头鱼呢?

  有人问写过《包法利夫人》的福楼拜:有没有一个特别让人们感伤的词?福楼拜沉吟了一下,说,这个词是有的,就是“最后的”。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我们的好山好水,以及山间跑的、水里游的,当然,还有天上飞的,不少已经和正在变成“最后的”了,这让我们如何不感伤?

  “最后的”——是感伤,也是哀伤;是叹息,也是挽歌。

  不知怎么,我突然为遥远的查干湖生出了一丝担忧,那里的胖头鱼能常捕常有吗?

  但愿我这是杞人忧鱼。

  边际写于大连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