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日记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读文斋 > 心情日记 > 感悟日记 >

读《沉思录》有感

感悟日记 时间:2022-12-24 21:51

读《沉思录》有感1

这是一部古老的作品,也是西方启蒙哲学。作者信奉上帝,认为万物都是上帝的意思,所以大意也是让人们安分守己。另外还教导人们理性思考,作者认为理性就是上帝的旨意。

这里的上帝是万能的,是智慧与真善美的化身,也是人类一切秩序的安排者。而作为普通的人,顺从上帝的意愿就可以了,不能有不甘,也不能有怨言。

书中教导我们仅尊上帝的旨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所谓,因为生命也是上帝给予的,可以随时拿走。

另外书把身体和精神截然分开,要求重精神轻身体。身体没落,精神永存。

这使我想起极端主义者,对人洗脑,应该运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极端主义者先虚构神,天堂,地狱等东西,通过灌输,让人们相信是真实存在的。然后再相应的控制,让人们按照这些人的意愿行事。

书中有些东西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如慈善,胸怀宽广,谦虚谨慎等等。

有句话说的好,“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东西方哲学相似的地方应该是人类遵守的共同价值。(作者:清风明月)

读《沉思录》有感2

世界上最难的研究不是宇宙有多广阔与缥缈,不是外星人是否存在,最难弄懂的其实是最普遍存在的人类,他们衍生的人性。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东西最难弄懂与控制。很多大家著作研究人,其实也是通过个例进行的合情演绎推理。这篇文章只是在读《沉思录》时偶然的感想,是一个简单的知性思考。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这个相互蔑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蔑视,另一种是自我安慰似的蔑视。而这个真实存在的蔑视又分为精神蔑视和物质蔑视。

所谓精神蔑视,很显然无关乎金钱,荣誉和地位,仅仅是本性的彰显,内在渊博,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潜在,那种超脱很难与世俗气息契合。相互都视为另类。精神上的茕茕孑立。而物质蔑视,是当下社会最为普遍存在的蔑视,是由物质的富足堆积起来的铜臭味。

如今社会,在物欲横流中金钱早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各种围绕富人发生的层出不穷的新闻一次次的印证了“落后就被动挨打”的现象。其实物质上的蔑视是一种心知肚明,人们在反感的同时也把它当成了一种追求。

而另一种自我安慰的蔑视,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所谓自我安慰就是不断的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而沾沾自喜,其实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和内心的安全感,其实也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吧,也许是一种长期的压抑使之不断的想要证明自己,在不能一蹴而就的情形下就有了那种自我安慰的行径。

奉承一词总带着讽刺的意味,其实它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内而外的奉承,一种是停留在表面不走心的奉承。

第一种你可以用自谦,好学来诠释和补充。是真的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想要提升自己的欲望,目的单纯,只是想要不断的完善自我。这种人的眼睛里澄澈而有光芒。而那种直走过场不走心的奉承,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奉承,就是那种有讽刺意味的奉承,通常人们会加上阿谀做修饰。其实人们很习惯这样的方式,真正的第一种方式出现在师生之间,其他行业的类比师生关系中,

而第二种,一般就是世俗生活中带着某种目的刻意的讨好与维持,恰恰大多数人还很受用。也许这种受用是在不断的接受中变成的一种习惯。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本性与情商。奧勒留说人要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但是那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每个人不可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成不变的追随自己的本心,在世俗中活着,总有某个时段需要融入世俗。大冰说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但是请不要去忽视他们在过这种生活之前所有的资本积累。凡是超脱的人要么是被伤害的心死的人,要么就是在世俗中达到某种高度,可以随心所欲。你肯定不会选择心死吧。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撑得起自己野心的基础。所以你在追随本心之前总要压制心底的某种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力量,比如说你不喜欢一个必须生活在你的圈子中的人时,你的理性会告诉你不要表达出来,这就回归了最初的论题,即使讨厌也要接受甚至去奉承。就像你从一支树枝上摘下一片树叶,这个树叶不仅属于这支树枝,也属于这棵大树整体,你在整个世俗的世界中如果脱离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脱离整个世界。

在回归到最初的论题,其实这第二种不走心的奉承有时候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一种生存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描述中应该去掉暗含的贬义和讽刺,毕竟谁也有这种选择,所以谁也没有资格。

所谓的希望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其实和上面所提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吧。简而言之,就是你有高于别人的野心,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所谓匍匐,不管是真心也好,是表面功夫也罢,总归是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前的一种准备与表现,这也是人们一种心照不宣的表现,当然真正的生活中不会那么的绝对与死板,毕竟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永远不会绝对的变数。

这只是自己单纯的一个思考。(作者:莲安)

读《沉思录》有感3

我坐在教室里,抬眼向窗外望去,天空纯蓝的色块里夹杂着几朵雪白在视网膜上成像,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我伴随着徐徐清风,思考着一个问题:青春,是什么呢?

——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们现在便处于这个所谓“青春”的时段。老师的嘱咐,家长的叮咛,纷纷在耳边萦绕。他们循循的言语告诉我,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小心行进。

是这个样子吗?

似乎真的是这样。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那一句句凝练切实的话语的确带给人一种平静奢智的魅力。只是,当我从对奥勒留先生无比崇拜中冷静下来,掩卷而思,却发现自己都可以去深山里闭关清修了——如果一昧地按书上写的去做的话。

或许在我的将来,这部书会给予我无限的好处与启迪,但那只是将来。

——看,那因为起风而扬起的浅蓝色窗帘一一浮动着海洋的波浪,飞扬着蓝天的梦想,薄薄的布料上吸满了太阳的光辉,摸上去可以感受到它跳动的心脏。

相比那晦涩的言论,我更向往触碰到窗帘的一瞬间染指的金黄,那是暖热的希望。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和中年人的大脑,暂时还不适合我。青春就是青春,浅绿的鲜活不应该抹上太多的铅灰。该张狂的时候就要张狂,但绝对不是放肆。青春作为幼年和成年的过渡,我们已有了适度的沉着和冷静,只要以饱满的热情绘制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图,去实践,去拼搏,就一定不会后悔、失望。

回首童年,那时的我们做过那么多的傻事,幼稚而无知。可没有人会抱怨,因为那时,我们是最干净的纯白。同样,我们以后也不会对青春感到懊悔,因为那些向阳生长的繁华用曾经的青春证明了它们的努力,因为那些痴狂炽热的梦想也只有在青春时节才可以绽放。

向窗外看一看吧,那么明媚的白天。拉开窗帘吧,我们有满室的阳光和满眼的碧蓝。不要再叹息昨天的恍恍惚惚,那已经是灰色调的过往,今天的我们只有现在。当我们还在白天时就不要去想那未知的黑夜,那会让我们疲倦。事实上只要在白天里奋力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黎明已经破晓而至,黑夜不再是黑夜,它脱去了漆黑的未知,成了又一个踏踏实实的今天。

青春,不过是幼稚与成熟的中间站和转折点,转瞬即逝,一去不回。记住,在这宝贵的县花一现中,我们有满室的阳光和满眼的碧蓝。

拉开窗帘,眺望地平线,让这唯一的一次青春,用岁月——沉淀。